南昌宏宇学校

充分发掘学科的育人功能

学校管理实务 2022-02-24 17:55:56

讨论基础教育的时候,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是不能回避的。

首先,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方面,我们现在应该弱化刚性,增加弹性,更有层次性,增加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我们现在对国家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统一、刚性,使学校无法真正实现个性化、特色化和多样性发展——若要实现这些,最主要的就是让学校在课程开发上有自己的权利,使得自己的课程更具活力。

其次,经过这几年对国家课程的深入研究,我发现有两个不足的地方,下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调整应该予以重视。

一是我们的国家课程忽略了跨学科的、交叉学科的综合类课程。世界上一些著名教育家指出,综合类课程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中学阶段必须有一些跨学科的、交叉学科的课程,希望新一轮的课改能够增加这样的课程。

二是我们的国家课程往往是基于学科体系的。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从概念到知识体系,非常具有系统性。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那就是基于项目和主题的课程。比如说物理学科的学习,现在只是讲概念、讲实验现象、讲一些定律,然后教大家怎么运用——这实际上是基于逻辑体系和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方式。而知识的发明过程不是这样的,知识在一开始总是零零碎碎地被人们发现,后来经过科学家、教育学家的整理才变得系统化。今天的教学,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讲,应该在某些学科或者某些方面尽可能地重视基于项目的、以探究为方式的课程,重视并做好这类课程的开发。因为传统的课堂很难让学生参与研究、探究。简单的你问我答,不是真正的参与。

最后我认为,国家课程一直缺少的东西,就是德育,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我一直思考也特别重视的一点。我们仅仅把德育的内容本身课程化或者活动化了,而没有基于学科教学进行系统设计。学科德育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讲到学科的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科特点,进行非常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可以结合学科列举很多生动的例子,让学生们懂得,其实品德比知识更重要。现在,国家课程没有深度挖掘不同课程、不同学科里的德育元素,学科老师也认为学科教学就是教知识,和育人没什么关系。我们现在要真正做到让所有学科都在育人过程中发挥作用,构造立体化、全方位的育人体系,而不是仅仅举办一些德育的课程或者活动。在学科教学中挖掘德育元素切忌搞教条、搞说教,要“润物细无声”。如果老师们积极主动地思考,一定能够发现在哪些地方可以借着知识内容进行品德教育。比如说我在大学教学的时候,就在课程最后对学生们讲:“同学们,我们这个学期讲了很多用人名命名的定理,但是你们注意到了吗,所有的人名都是国外的,有美国的、欧洲的,我们整个学期学下来,就没有看见一个用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定理或者公理。这个事实说明,我们国家在这些学科的发展过程当中并没有做出突出贡献,说明我们国家过去对科研不重视,发挥的作用也不够。你们这一代,今天能够有这样好的条件,应该有责任感或者爱国意识,将来一定要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贡献,希望将来也有用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重要结论!”其实,这也不算是什么带有德育标签的话,但对于有些学生来讲确实起到了作用,这些话可能影响一部分学生未来的理想。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更多地挖掘课程的潜力。现在存在的问题,一是在培养学生方面没有层次、适应性不够;二是缺少真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类课程,需要建立基于项目、主题的课程;三是我们对学科的德育功能挖掘得还很不够。这些都应该是新的课程改革中应该关注的地方。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