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建班之初底线要求的确立与推行,师生、生生之间的短期互动磨合之后,在共同规约的行为驱动之下,提炼班级文化核心已是水到渠成。班主任要根据不同班情采取相应方式来推进班级的发展。
一、起始班级:从发散到凝聚的心理定向式提炼
起始班级的班级精神提炼,从激发学生对新班级的美好向往开始,引导心理定向。
1.头脑风暴式
所谓头脑风暴,就是围绕一个话题核心,不设任何限定,让参与者充分发表意见。组织学生对班级文化核心展开头脑风暴讨论,就是让学生围绕“心目中的好班级”畅所欲言,或者说自己最希望到什么样的班级里生活,班主任不仅要激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要善于捕捉关键信息、核心词板书在黑板上,再组织比对、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面对的是低年段学生,班主任要善于使用浅近的表达,让学生易于理解,把“班级远景”换成他们熟悉的场景,如:“我们坐在一个教室里,组成了一个新的家,你希望我们的家是什么样的?家里的成员之间怎么相处?”七八岁的小孩对家的概念已有基本认识,他们自然就能说出一些想法。当然一定还有学生考虑不到的地方,教师就需要进一步引导,比如我们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我们这个班级小家属于学校这个大家等,话题自然就会延展开去。
经过此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之后,班级每位成员心中对班级有了基本的定位,在此基础上确立一个班级精神核心词——班训,或者共同拟定班名,或者选定能昭示班级精神的班级吉祥物等,通过这些外显符号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比较清晰的班级文化方向,实际上它们也隐含着班级奋斗目标。
2.从班训回到个人成长
班训(班名)确定后让学生进行第二轮思考:围绕这个班级目标,当前班级和个人需要作哪些改进和努力?需要哪些制度保障以达到预定的班级奋斗目标?这样学生的眼光就开始向内注视,回到班级、回到个人。
学生畅谈时,教师要有把握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学生的情况反馈以及与其他科任教师之间的交流,补充一些必要的学生可能疏漏的信息,然后一起讨论出基本的班级规约,制订新学期个人成长规划,这样班级文化精神就得以“落地生根”了。
二、中途接班:从点到面的节点事件讨论延伸式提炼
中途接班的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要在了解原来班级风貌的基础上,选择是在继承中发展,还是在“破旧”中立新,而广开言路,把握时机从节点事件切入,是相对好的方式。
1.寻找心中最美记忆:在追溯过去关键性事件中寻找嫁接点
曾经的班级生活是本班学生成长的起点。接手一个新班级,有经验的班主任会从学生档案和之前的科任老师(班主任)那里了解班级情况,做到有的放矢。除此之外,笔者通常会用“评选过去一年中最美班级事件”的方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积极言说、相互补充还原之前的班级故事中,班主任会了解很多贴近学生心灵的精神敏感区。聆听中,班主任要善于从现象中梳理出学生的兴趣点和班级状态,比如班级学生都谈到运动会上同学们奋力拼搏的场面和骄人的成绩时,我们就继续追溯班级学生的运动习惯及历届运动会成绩,从个人成绩到团体项目,和学生们一起分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育精神与班级精神的内在联系,一起寻找蕴含其间的精神元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寻找最美记忆时,班主任要有意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去回顾,比如日常生活层面、课堂学习层面、文体活动层面、师生或生生交往层面,多角度挖掘沉淀在学生记忆中的节点性事件,以便于把握班级精神脉动,寻找新起点。比如一个有文体活动优势的班级与一个学科学习力强的班级的内在发展节律是不一样的。班主任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科学决断出阶段性班级文化核心。
2.新学期有意“制造”节点性事件,引申讨论
新学期开始,会有很多自然性群体事件发生,比如开学第一天到校后的大扫除和新书发放活动,第一次升旗仪式等,班主任也可以有意识地“制造”一些群体性活动,比如抛出一个话题举行一次班级辩论赛、组织一次班级才艺展示、组织一次户外活动、安排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等,借由学生活动的展示和总结,结合其他教育因素,梳理出班级现阶段的班级文化核心。
笔者曾经接手一个众人口碑中的“好班”:撑门面的尖子生多,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表现出色,一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好。但是在开学第一天,从让班干部组织分发新书、打扫教室卫生等细节活动中,我发现本班学生对成绩差、能力弱的孩子有嘲笑讥讽的迹象;再经过后来几天的课堂发言观察,又发现本班学生急于表达个人观点,不善于聆听,对回答问题错误的同学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等。于是,我就把“相互包容、彼此接纳”作为现阶段班级文化精神核心,通过系列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强化学生对班级文化的理解与践行。
总之,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是师生共同拥有的希望和追求。真正形成一个有共同的目标、有稳定的结构、有统一的规范、有正确舆论的集体,必须师生共同创造,要经过一个艰苦的历程,更需要一个共同的班级远景和一套得力的班级管理措施作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