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禅师在一座孤山上独自修行,期间生活主要靠山脚下一家农户供养。修行多年后,禅师自觉修为无法精进,打算离山走访古刹名师。一日,禅师下山向农户说了自己的计划,让农户此后不必再送东西上山。农户见禅师去意已决,就挽留禅师再等几天,他让妻子给禅师缝制一件新的衲衣。禅师答应农户后,就辞别农户回山。
过了几天,农户依约给禅师送来了一件新衲衣和四块马蹄银。禅师接受后,农户依依道别而去。是夜,禅师和往常一样打坐修禅,夜半时分突然天降祥云,乐声袅袅中见一青衣童子牵着一个莲座款款来到禅师面前,躬身道:“小童乃接引童子,奉上师命请禅师上莲座前往西方极乐世界。”禅师大喜,欣然起身往莲座而去,待要坐上莲座时,转念想到:“世间多少人一辈子修禅,禅功远比自己深厚,却都无缘赴西方极乐世界,自己何德何能,怎有这样的资格和福缘?”于是,禅师仍旧退回打坐,向童子坚辞不去。童子苦苦哀求,言道禅师若不随去,其无法向上师复命。禅师不厌其烦,随手拿起身边一个引磬放到莲座上,向童子说:“你就将此引磬作为佐证,带回复命吧。”童子见禅师心意已决,无奈只好带上引磬辞别禅师而返。
第二天,禅师正收拾行装准备出行,忽见山下农户急匆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引磬,说:“师傅,我家母马半夜生产,产出一个大肉瘤,剖开里面居然是一个引磬,好像就是师傅您日常用的引磬,甚是奇怪,不知凶吉,想请您老指点一二。”禅师闻听此言,不觉惊出一身冷汗,原来昨夜自己差些就沦入畜生道。若非自己感觉修为尚浅,没有资格坐上莲座,此时已是山下农户家的小马驹了。一念及此,禅师幡然醒悟,挥笔写道:“一件衲衣一张皮,四钿银子四个蹄,若非禅师禅心定,已是汝家小马驹。”写罢,将衲衣和银子还给农户,便飘然离山而去。
佛家此故事意在教育出家人不可再有任何贪痴之念,哪怕是成佛之念也有碍修行,应该真正做到万妙皆空,否则仍不免沦入因果业报的循环中。但从世俗的角度看,故事中隐含着“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思想更具现实意义。故事中,老禅师正是因为突然意识到自己修行尚浅并无上莲座的资格,从而拒绝了童子的邀请,才挽救了自己。假若禅师在巨大的诱惑面前,没有反躬自省,没有清醒地看到自身的不足,结果可想而知。
“认识自我”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是处境的动物,自我认识很容易受到自身处境和人际的影响。失意时,可能妄自菲薄,自怨自艾,自暴自弃,看不到自己一丝的长处,对自己没有一点信心,甚至自甘堕落,自我沉沦。得意时,可能意气风发,视天下余子皆碌碌,自信满满,自觉高人一等,俯视苍生,无所不能。
“认识自我”可以作为教师终身学习的必修课。看到自我的局限,教师可以摆脱教育伦理上的痛苦,明白自己并非无所不能,可以用平常心对待教育工作的成败得失;看到自我的局限,教师也才能找到自我的发展方向,教学相长,不断进步。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到什么地方?这是永恒的哲学问题,穷毕生之力也未必能够解答。但若仅仅是以世俗的规范为标准来认识自我的优缺点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曾子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只有坚持不断的自我审视,自我解剖,才可能不断逼近自我,认识自我,才可能不为外物所动,不为一时得失所迷,宠辱不惊,坚守本心,做真实的自我,同时也不断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