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一个众所周知的现实是,所有课堂教学方法之间的差别都很小。老师们都很传统——无非集体备课,统一上课,可能有些人操作起来会稍微有点个性,但基本上大家还是比较一致。比如各学校都有备课组,统一规划授课内容,老师们的教学节奏差不多,讲的东西也差不多,甚至有的备课组还有人专门做了课件,供大家在课堂上统一使用。
相信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现象的不足和不科学之处,所以,现在涌现出许多基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创造性尝试和流派。其中,有很多教学模式在全国叫得出名,流行也很广泛。但我个人觉得,在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有一些不是很好的倾向和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我们过于重视方法。其实任何一种方法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第一是基于学生的状况,第二是基于教师的状况,第三是基于教学内容的状况。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而是盲目地照搬或者无限制推广的话,势必带来教师操作的不科学和不适应。因为你的学生不是他的学生,你的老师不是他的老师,所讲的内容也不见得相同。故此,我反对不加思考地照搬或者推广一些所谓的教学模式。当然,我不是反对某个教学方法本身,也不否认某个教学方法可能在其产生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反对的是用一种教学方式去统治整个区域或者所有课程的教育。
每一种方法只要被固化,就必然有了其局限性,没有一个是能够对所有问题通而用之的。教学一旦被某个模式固化,就失去了活力。
那么我们怎么去对待或者思考时下非常流行的一些模式及方法呢?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学习创始人在建立这样的有效教学模式过程中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考,学习他创设这些教学方式的思想方法。我们可以用同样积极主动的思考,去研究、实践,从而基于我自己的三个维度――基于我自己的课程、基于我自己的特点、基于我自己的学生的情况,创立出属于我自己的教学方式。而且这个方式还不能一学期从头用到尾―—若要基于教学内容,可能这种方式在这节课上还比较适合,而下节课就不适用了。所以,方式一旦被固化、被模式化,就丧失了其活力和生命力。
看到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再到各种会议都纷纷大力推广某种模式的热闹景象,我觉得要对热点进行冷思考,要挖掘这种方法诞生背后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模式本身。我们在学习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目中无生”“目中无师”“目中无识”。
对于现在过分追捧或者推广一些所谓的这种模式、那种模式,我有一些担忧。实际上每一种方法只要它在那个地方有效,学生发展得好,都值得尊重,值得学习。每一种方法都值得借鉴但绝不宜照搬,无论是国外的方式方法还是国内的方式方法,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照搬,只能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