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某位老师的讲座“《西游记》给予我们的教育智慧”,临近结束时,该老师讲述了自己的一段教育故事作为收尾。简录如下:
临毕业之际,教师给学生上最后一节课,师生之间特别坦诚,课堂气氛特别好,在回答了学生平时不敢问的许多问题后,教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
师问:“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山?”学生笑答:“珠穆朗玛峰。”师又问:“世界上第二高的山峰是什么山?”学生面面相觑,竟无人知晓。教师于是在黑板上重重写下了: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
看后,学生掌声雷动。
老师很满意这种效果,相信这句话已经烙印在学生心灵深处。
这也是这位作讲座的老师送给我们这些听课教师的话。
我想作为一种励志的口号,或者作为一种自我鞭策,这句话应该没问题。然而,如果作为一种价值追求,那就颇为不妥,真把此话当座右铭,也许这会成为学生终身的心灵枷锁。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第一。教育的责任是什么?是帮助每个生命寻找到独属于他的优长,最大限度地让他认识自己的潜能,引导他成为最好的自己,达到他人生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达到自己人生的可能高度”才是教育应该倡导的普遍的价值观,只要达到这个高度的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是第一!”
“第一”通常是以某个标准来衡量的,比如珠穆朗玛峰位居第一的是其高度,以其高度来说,其他山硬要与之抗衡岂非不智之举?能够屈居第二,不是也很值得骄傲吗?何况,对于山何为第一,取其高,取其险,取其秀,取其美,答案自然是不同的。而根据各人的观感、阅历的不同,如果问天下最美的山是什么山,答案肯定也是各不相同。设想一下,如果要一百个人来决定“黄山和庐山何者更美”,恐怕会很快分出激烈争辩的两派和无法区分两山高下的中间派来。智者一定会认为这个问题很无聊,两山各有千秋,此之所长也许正是彼之所短,实无法言何者更美,亦无须区分高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教育的智慧就是扬长避短。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小学四年级时的手工教师叫苏菲。苏菲老师是一位非常有耐心的老师。然而教了一年以后,德鲁克还是连最简单的手工作品都没法完成,一次次失败,但苏菲老师却从不失望,因为她知道了在这项技能上这个孩子的极限在哪里。多年后,德鲁克回忆说:“我从苏菲小姐那儿学到的,要比我没学会的那些更重要,……苏菲小姐是没能让我工于工艺,正如最伟大的音乐家无法使不辨五音者成为乐师。但因为她的教导,使我一生都懂得欣赏工艺,看到干净利落的作品不禁为之欣喜,并尊重这样的技艺。”苏菲老师的教学观值得我们学习,承认人的差异,因材施教,是最合适的教育。
鼓励“第一”、制造“第一”是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病之一,班级第一必备受老师瞩目,年段第一必众星拱月。高考状元受到热烈追捧,正是学校尊崇“第一”之延伸,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空前浮躁、功利的表现之一。更为可怕的是,这种“第一”,衡量的标准基本上就是简单的分数,而忽视了品德、个性、特长、心理、能力等对于人来说更为本质和重要的东西。追求“第一”给很多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追求“第一”让多数孩子从来就没有体验到成功,追求“第一”扼杀了我们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全民追求这种“第一”,在我看来,正是我们这个族群精神残缺的表现,其流毒至深至广。
人生有太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何必一定要与人一较长短?让每个人找到最可能的自我,做更好的自己,做更有价值的自己,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精彩、感动,让生命立体而丰满,多好!屈居第二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