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刚回家,班上R的妈妈就发来微信:“老师,我们家R到底交历史作业没有?她说她交了的,正在审问。”
看到“审问”两个字,我心里咯噔一下。我努力回忆着今天清理作业的情景——孩子站起来嗫地说:“我忘记了带回去,所以没有做。”于是,我以肯定的口吻说:“没有交。我敢以人格担保,她当时还说她把历史家庭作业忘记带回家去做了。”
一个历史作业就让家长大动干戈,甚至我还要抬出“以人格担保”,R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初见的时候,孩子样子蛮文静,只是偶尔喜欢说点小话,这并不伤大雅。
可是后来遇到的几件事情,让我匪夷所思。
孩子听写喜欢作弊,她把听写的内容写成小条放在听写本下面,我和孩子谈过这个问题很多次了,什么作弊不好,影响学习、影响自己之类,可是收效甚微。
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爸爸,孩子爸爸说:“在家里也是这样的情况。”我有些诧异,孩子怎么会这样?后来我问孩子的小学同学,他们反映:R小学时也这样,听写喜欢作弊。
后来我发现孩子喜欢撒谎。为了逃避什么问题,她都会这样做。
十几分钟后,孩子发来语音:“吴老师,当时你问我的时候,我其实是有一道题没有做完,所以我跟你说我没有带回去,其实是没有做完。”孩子微小的怯怯的声音,引起了我的恻隐之心。我想:这个时候孩子发来语音,是不是孩子遇到什么事了?深夜了,此时我要做的是把事情缓一缓,让孩子度过一个平安的夜晚。
“这样吧,明天早上我们再一起问问历史课代表,我们再具体了解一下,好吗?也许是吴老师理解错了。今天晚上早点休息,好吗?”
其实我心里很清楚,孩子是在撒谎,可是一个撒谎孩子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第二天一大早,我来到教室问历史课代表,课代表很肯定地说:“老师她确实没有交。”我轻轻问孩子,她不说话,默认。
我瞬间明白,却又异常冷静。一个孩子撒谎的背后,有多种原因:有的是逃避惩罚,有的是想获得成就,有的是模仿大人,有的是为了和大人表示对抗。这背后的故事才是孩子撒谎的根源,我需要了解孩子撒谎的根。
于是,我和孩子父亲约好,在晚上见面聊聊。
下晚自习后,教室里没有其他人,只有孩子、她父亲,还有我。
我开诚布公地说:“其实这个情况,你也知道了,我倒是觉得孩子的做人比成绩更重要,我想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撒谎的原因,这才是我们如何帮助孩子的关键。”
孩子爸爸叹着气,有些懊恼:“唉,老师,她是为了逃避我的惩罚。小时候,我一直对孩子期望很高,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旦没有考好,我就会很生气,甚至会打她。”这是一个对孩子期望很高的父亲。
“后来呢?”我继续问。
“三年级,我就发现孩子有这样的端倪,到五六年级的时候,我就对她有些失望,就没有管了,可是后来我就发现孩子有撒谎的习惯,唉……”
“您的严格可能无形中造成女儿内心的惶恐。她说谎是为了逃避难以承受的结果,并慢慢形成了习惯。”说完这话,我心里隐隐作痛,对于孩子撒谎最关键的是第一次的处理。在当孩子第一次说谎时,家长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孩子第一次说谎会感到不安,即使蒙混过关了也会心里紧张。如果第一次说谎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孩子品尝到说谎带来的好处,就会由此产生再次尝试说谎的欲望,慢慢尝到甜头后,胆子会越来越大,谎话会越说越多,越编越像,最终就撒谎成性了。
“既然现在已经如此,就需要我们做老师和家长的多一些耐心和毅力了。我还是觉得我们可以为孩子做点什么。”我抚摸着孩子的头,怜爱地看着孩子。
这是一个上进的孩子,她一直期待能得到大家的肯定,任何事情的背后我们都能找到正面的一个点,所以我需要多多给她包容,给予她肯定,多一些理解,再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引导孩子,回归教育常识,蹲下身体看孩子,这是每一个教育者应该拥有的教育姿态。
我轻轻问:“这次你真的交了吗?”
“我……交了。”孩子低着头,不敢看我。我能感觉到孩子内心的虚弱,这是一个可以教化的孩子,每一次说谎时,她都不会在我面前“打死不承认”,我对改变这个孩子充满着信心。
我清楚地记得,她每次撒谎,我轻轻问她,她都不会反抗,每次我看什么书,孩子都要去看,她有那么强烈的向师性,多么可爱的一个姑娘啊!我还因此送过她一本《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我问孩子:“上次,那本书,看得怎样了?能和我分享一下吗?”
“那本书谈的是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学会分析,坦然面对困难,然后才能找到战胜困难的突破口。”
“真是一个很聪慧的孩子,既然我们知道寻找到失败的原因,就是突破口,我们要不要从今天开始,给自己一个突破口呢?”我轻轻地鼓励孩子。
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突破口,需要给孩子一个接纳自我的突破口。我告诉孩子,信任都是有底线的,我们尽量不要破坏,不然修复起来是很难的。
我和孩子约定:只要不是杀人放火,犯错都是可以理解的。做一个真诚的人,坦然面对自己,接纳自己,才能走出第一步。
同时,我和家长约定:以后我们可以给孩子更宽容、更安全的环境,当一个人足够安全的时候,是不会用说谎的方式来逃避的。我们要给孩子定规则,惩罚孩子的目的是让她对行为负责,而不是为了发泄我们父母的情绪,带着情绪的惩罚或者暴风骤雨般的打骂,只会给孩子恐惧,甚至给孩子带来难以承受的心灵伤害,所以我们要做理智的父母。
然后,我们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孩子喜欢画画,我和家长约定,从她最喜欢的特长入手,培养孩子自我的价值感。
最后,我和家长都要有思想准备:当孩子出现反复的时候,是正常的,反复了就重新引导,接纳、温和、坚定是我们做老师和父母的应有的姿态。
和家长、孩子交流后,夜色已深,初冬的夜晚显得有些凉意,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一切都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