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做好教育工作的起点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对‘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是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人说:“我们经常讲教育,教师们天天搞教育,但到底什么是教育?我们根据什么将教育与摧残、奴役、愚弄、欺骗、蒙蔽、操纵、控制、禁锢、贬抑、束缚、蛊惑、教唆、误导等区别开来?显然,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很容易导致教育的异化。”的确,如果对教育的本质理解发生了问题,教育目的和过程被异化也就在所难免。也许我们都曾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教育”,都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诠释。然而,现实的困境中,我们是否不得不经常妥协,曾经清晰的观念是否逐渐模糊?曾经坚持的信念是否逐渐失守?曾经的美好理想是否逐渐偏移轨道?更可怕的是,庸常的工作让我们逐渐失去了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我们被裹挟着行走。
什么是教育?古往今来的大教育家都有自己的回答,韩愈的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康德说“人即目的”,教育就是为了人,除此无它。弗莱雷则说“教育即政治,教育即解放”。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了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杜威定义“教育即生活”。然而,对我们来说,这样的回答都显得太抽象,要落地,还需要学习吸收其精髓,并转化成自己的思想或价值观。
什么是教育?有一条把握的捷径,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个世纪以来的三份教育报告,1972年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96年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2016年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是三份基于人类现实的生存困境及未来发展,对教育应秉持的价值观及其意义进行充分阐释的报告,可谓集前贤智慧和现实思考的大成之作。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引用了大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的一句话:“我们应将全人类视为一棵树,而我们自己就是一片树叶。离开这棵树,离开他人,我们无法生存。”这句话可谓意味深长。在这样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空间的距离感极度缩小,地球像一个名副其实的村庄,人们越来越紧密地生活在一起。在这样一个有限的,甚至略显拥挤的空间里,如何避免因种族、文化不同造成的冲突,如何确保人类社会的永续繁荣和发展,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上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报告中提出:“应将以下人文主义价值观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宗旨: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以及为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而实现团结和共担责任的意识。”我相信,这样的一种观念应该成为全人类共同遵守的教育价值观。坚守这样的教育价值观,我们可以确信:
教育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是基于人的自我发现、自我觉醒、自我生长的社会活动,是对个体的唤醒、帮助和促进,而非灌输和操纵。
教育应该致力于使人获得解放,把人从非理性的生活状态中解放出来,不断地促进人理性能力的发展和美好情感的发育,使人“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发展”。
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完整的人,陶冶人格,提升人性的境界,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身心健康、善良人性、独立思想的未来公民,这样的人既是合格的国家建设者,也是能够共担人类命运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善的,是美好的。而一切非善的,违反人性的所谓“教育”事实上都不能称之为教育。强调教育的“善”和对人性的尊重、对生命的关照,就是让教育回归原有的轨迹。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吴非老师的一篇文章的标题是“我们的工作可能使明天更美好”,教育本应使明天更美好的,但为什么只是“可能”呢?我理解的是,因为教育有被异化的危险,从而使教育的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什么时候,我们能够负责任地、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的工作一定会使明天更美好!我们的工作一定会使每个人的明天更美好!那就是真正的教育完全立起来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