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宏宇学校

以人为本不到位,怎么办?

学校管理实务 2022-02-21 08:44:45

以人为本,是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所凸显的是人的地位,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学校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在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目的与任务。学校的管理,应该是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校的德育工作,如果离开了人,脱离了学生,就远离了教育的根本宗旨。

德育难题

学校管理中的不以人为本,具体体现在:

(1)以分数为本。目前的学校管理中,分数的地位至高无上。中考、高考中,学生考试的分数,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中考、高考公布分数的日子,是学校最紧张、最焦急的日子。一旦分数公布,则几家欢乐几家愁。最通常的做法就是,考得好的学校,立即想方设法明确学生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排名。如果有幸,考出了状元,那更不得了,会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学生的名字与分数将放在突出位置,且配以图片。个别的,还分别列出各科得分的情况。

分数是高中和大学录取的关键指标,除了少数自主招生的学校,一般只看分数,不看其他。分数的地位无比显赫。

德育课堂教学,也只看分数。

很多中小学的德育课堂上,只见知识的传授,不见感性的体验。就算是价值观的教育,也不过是价值观知识的授受而已。

德育工作的好与差,最终还是分数说了算。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老师教得如何,学生学得怎样,最终都是看分数的高与低。学生考得好,就说明德育教学有成绩;学生考得差,就表明德育教学效果差。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表现,分数仍然成了最终的裁定者。学生成了分数的代名词。人不见了,被分数淹没了。

量化管理,其实质就是把学生的在校表现,赋予一定的分值,再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得出总分。分数高,说明学生表现好;分数低,说明学生表现差。例如做了一件好人好事,可以加多少分;相反,违纪一次,扣多少分。学生为分数而学习,挣分成了很多学生的目的。

(2)以知识为本。分数成了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关注的焦点,而分数的基础,在于所获取知识的质量与多少。

学校的教育教学,围绕着知识而进行,这本来不是什么问题。既然是学校教育,总要教给学生知识。现在的问题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知识成了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僵硬的东西,成了高于学生的东西。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知识不断涌现,知识不断琐碎化、碎片化,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成了知识的奴隶,为知识所套住、所压迫、所牵引。现在的学生,书包越来越重,学习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的面貌,仍然不那么和蔼,不那么友好,仍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即便是在德育课堂上,知识也成了主角。一些本来只能通过感悟,通过体验才能进行的教学,结果变成了让学生记忆的知识教学。

德育,是最需要体验、最需要感悟的课程,现在则成了知识的天下。

学校管理,管了分数,管了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存在与发展。

问题诊断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存在的根由,没有学生,也就没有教育。

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整体存在、整体发展为本,就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本。

以学生为本,就是学校的整个工作要贯彻学生为本的原则,把学生的存在与发展作为工作的核心和目的。

以分数为本,以知识为本,造成了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失守,造成了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造成了学生品德形成的无人监管和顺其自然。分数面前论英雄的时代,造成了“唯分数论”,学生成了分数的代名词,成了为分数而存在的冰冷的教育对象。更严重的是,德育也成了分数可以衡量的东西,80分的德育与90分的德育,区别何在?

更为可怕的是,以分数论英雄,表面上看,体现了平等,体现了公平,但当丢失了人的时候,这样的平等,这样的公平,意义有多大?当前社会中,青少年身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虽然不能说都与学校教育中只重分数有关,但至少有着逃脱不掉的责任。

以分数论英雄,强化的是分数,矮化的是人,是学生。

学校管理中,分数高高在上,学生地位低下。尤其是当学生成了分数的象征,成了分数的代名词的时候,还是学生吗?他们还是真实的人吗?

当学生变成了被分数控制的对象后,学校教育中还谈什么德育?

我们知道,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形成的。也就是说,没有学生的自觉、积极和主动,品德的形成就不可能。用分数来控制学生,制约学生,学生完全成了被动的学习者、接受者,优良品德的形成,也就成了空话。

以知识为本,学生的主体地位没了,掌握知识成了教育的目的,成了学校管理所需要的。学生只会学得越来越苦,越来越累,学得越来越渺小。永远立不起一个像样的人来!

排除了人,赶走了人,我们的教育还剩下什么?一串分数,一堆知识。

为什么会这样?

(1)急功近利。教育抓什么,这不是一个小问题,也不是一个虚问题,而是一个具体的问题,一个影响教育和学校全局的问题。

中国人抓任何工作,都希望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果,看到结果,都想立竿见影。分数、知识,都是可以立竿见影的东西,都是在短时间内可以看见成果的东西。相比较而言,“抓”人、“抓”学生,都比较虚,不那么实。所以,抓来抓去,还是抓“分数”、抓“知识”来得实在,来得实惠,短时间内能够看见业绩,看到成效。

(2)传统的惯性作用。中国人一向都有重视考试、重视分数的传统。古代的科举考试,虽然不同于今天的中高考,但看重考试结果的心理是相同的。所以,我们今天仍然把考试的分数看得比天大,比真实的个人更重要。

为了考试,古代学子皓首穷经,做的大都是记诵的事情,把经典记诵在心,就能够上考场。这与今天重知识的教学,何其相似。

(3)考评制度的影响。学校的考评制度,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评制度,表面上一条一条,非常详尽。但那些都是虚的,真正的考评指标,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哪所学校的学生考试成绩好,学校管理就好,相反,学校就没有管理好,教师的工作业绩就差。

破解策略

把学生遮蔽在分数之下,知识之下,德育缺乏了生机与活力,学生的成长也遇到了瓶颈,难以健康成长,尤其是优良品德的形成,遇到了巨大的坎。

要迈过这个坎,真正重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学校教育还要作出更多、更大的调整。

(1)改革评标价体系。基础教育受到了以往评价体系的深刻影响。评价是一杆尺,一把衡量教育合格与否的标尺。在这把大尺的测量下,一些因素要被删除,另一些因素则被肯定。那些被肯定了的,就是合格的,就可以继续存在乃至被发扬光大;那些不合乎尺度的,在被删除之后,则永远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问题在于那些被肯定了的,继续实施的,就拥有永恒的价值?那些不合尺度的,就真的无价值?例如学生的思想品德,就因为处于隐蔽状态,难以被评估,而它恰恰是最为重要的教育内涵之一。

一些评估指标的赋分也存在随意性的问题。

至于评估主体的单一,那更是有目共睹的事情。以往的评估主体,主要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走过场是其评估的基本态度,且注重材料与硬件。看得见的,就算是评估对象,看不见的,则一律不在评估之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十多年过去了,教育评估领域仍然“春风不度玉门关”,新的评价体系仍然还没有建立起来。尽管教育部还提出了第三方评估的计划,也仍然没有得到推行。看来,教育评估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2)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教育是慢功夫,是农业。这是一项基本的共识。可是,我们却一直用工业的方法来办教育,所以,目前的教育就把人赶出了教育的阵地,只剩下了分数和一系列僵硬的知识。

工业的特点是讲究规模,讲究效率。目前的学校教育就是这样:规模越来越大,而且唯恐不大。认为教育像工业一样,规模出效益。工业是最讲究效率和经济利益的。目前的教育,大家都希望在短期内看到效率。而这恰恰与人的成长背道而驰。因为人的成长是有自身规律的,是有“时”的,不能违背。一旦违背了这个“时”,就是对人的摧残或者淹没了人。

急功近利的教育,对那些需要长时间才能彰显其效果的因素,自然是排斥的,自然是“看不见”的,也自然是有意删除的。而且,越是与人相关的因素,就越难“可视化”,越难在短期内见效,不可能立竿见影。

以农业的范式办教育,这是教育本该有的“办”法。农业讲究“慢”,讲究顺应天时,不违背“农时”。这才是真正遵循人的成长发展规律来办教育。

走出急功近利的现状,需要耐心,需要等待花开的心态,而不是立竿见影的心理。

当前,我们处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很多人都以一种浮躁的心态来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难得静下心,沉下去,巴不得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效果。从学校领导到一般教师,都需要有耐性、耐心,需要等待,需要修炼。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