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绅有一首著名的诗《悯农》(其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主题鲜明:节约粮食。无论走到哪里,我们总可以听到一些小学生背诵着这首诗。
德育难题
可是,当前的校园里,诗歌与现实并不一致。学生知与行脱节,粮食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实际上,学生的浪费行为,不仅仅在粮食领域,几乎蔓延到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开学时,在一个小商店门口,4名小学生各自挑选了自己喜欢的文具,其中一名竟一口气买了2个笔袋、5个塑料书皮、6支水笔和一堆卡通贴纸。她告诉同学,上学期,她买了40多支笔,有的因不喜欢就不用,有的用了两三次就丢了。
学生的浪费行为,主要体现在:
(1) 浪费纸张文具。很多学生每学期开学都换全套文具。平时,草稿纸也只写正面,练习本写了几页就不用了,橡皮和铅笔则随手乱扔。
(2) 浪费水资源。一些学校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常常是长流水。有的学生是用水后忘记关水龙头,有的学生则干脆在水龙头下打水仗,更有个别的故意打开水龙头让水白白流走。
(3) 浪费食品。有的馒头吃了几口就被丢弃,整盘菜倒掉的现象也并不鲜见。
一边是严重的浪费,一边是一些孩子需要国家补助吃营养餐。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状。
问题诊断
毛主席曾经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现在国家发展了,物资大大丰富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了,但在未成年人身上,浪费现象也更严重了。
学生中浪费现象严重,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所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了。他们只要一伸手,父母亲就毫不犹豫地给了。中老年人为什么更懂得珍惜?因为他们都是从当年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过来的,更懂得物资的珍贵,懂得财富的来之不易。现在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亲什么都准备好了,根本用不着他们劳神费力,缺了艰苦劳动的体验,体会不到物资财富创造过程的艰难与辛苦,便不懂得节俭。
以食物为例,学生浪费的原因还有:
(1) 为了减肥。有的女生为了能够拥有美丽的身材,总能找到理由:菜太油了;一两米饭不够吃,二两吃不完,剩下的只好倒掉。
(2) 搭配性浪费。有的女生这样搭配饭菜:一份土豆烧鸡,一份糖醋鱼,一份油麦菜,一碗鸡汤羹,二两米饭。本来,这也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每种都只吃一点就统统都倒掉了。
(3) 心情不好。有的学生心情不好时,依然按照原先的标准买菜买饭,可是常常因为心情不好而吃不完,剩下的饭菜就只有一种处置办法——倒掉,造成了浪费。这样的浪费,本来完全可以避免。
(4) 饭菜质量差或不合口味。一是本来就众口难调,二是食堂饭菜的确存在质量问题或不合口味的现象,造成一些学生的浪费现象。
(5) 习惯性浪费。一些孩子从小就浪费严重,但父母亲却听之任之,一点也不心疼,只要孩子高兴就好像万事大吉。有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不良的饮食习惯,吃东西吃一半就不吃了。还有的家长担心孩子挨饿,或担心学校的饭菜不好吃,就常常在孩子上学时,给他们塞上钱,或准备些牛奶、麦乳精之类的营养品、饮料。他们在吃饭之前就已经快吃饱了,买了饭菜,稍微尝一尝就倒掉了。
(6) 家长坏习惯的影响。一般而言,世界上绝对不存在教孩子浪费的家长,但家长的一些做法,也的确在误导着孩子。在家里,孩子在剩饭时,家长随手就倒进了垃圾桶。更有甚者,几千元一桌的饭菜,只吃了一半就下桌了。
(7) 攀比造成浪费。攀比造成的浪费,也是惊人的。
以上只是就食物浪费来谈的,实际上,在其他方面,例如纸张、文具等,学生的浪费现象也很严重。
破解策略
要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培养节约好习惯
(1) 学校和家庭双管齐下,把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传递给学生,启发和教育学生。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他们不以追求吃喝玩乐为荣,以勤俭节约为上,克己奉公,一心一意为事业,成果辉煌,彪炳千古,是非常生动的教育素材。
(2) 理解勤俭节约的意义。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距离。我们的资源也不是用之不尽的。要让学生认识到勤俭节约是建设国家起码的要求,要让他们懂得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分钱、一粒粮食的价值和意义。积水成河,聚沙成塔,大家都勤俭节约,将是一个可观的数字。如果从小就养成了铺张浪费的习惯,形成了不良品德,长大后对自己、对社会都将不利。
(3) 小事着手,严格要求。教师要与家长多沟通,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学生勤俭节约好习惯养成的工作。教育学生不要过度打扮自己,不要乱花钱,要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父母要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孩子。父母首先要有勤俭节约的习惯,最好与孩子一起行动,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家长也要学会勤俭治家,切莫今朝有酒今朝醉,丰年莫忘欠年苦,饱时莫忘饿时难。在家里,勤俭节约要成为一种传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孩子就能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2.再富不能富孩子
父母亲自己富裕起来了,孩子是否也该相应富裕起来呢?目前,一些家庭就是这样做的,不但自己富,孩子也富。这可能会害了孩子。
父母可以适当给孩子一点可以自己支配的零用钱,但要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明白劳动才能创造财富,付出才能有收获。当孩子想买自行车之类的大宗物品时,父母亲要适时告诉孩子:“钱攒够了就去买。”如果真需要大额开支,则向父母借,从以后的零用钱中扣除。这样,孩子就自然会控制好自己,筹划怎样花钱。
孩子懂事以后,可以尝试让孩子当家,把家庭财政管理大权交给他。父母花钱向孩子要,也让孩子体验当家难的滋味,增进理解。
3.莫让孩子有攀比之心
攀比是造成孩子浪费的一大元凶。很多孩子就是在攀比之下大手大脚花钱的。不让孩子萌生攀比之心,对孩子节约意识的形成很有意义。孩子形成了节约意识,才可能勤俭节约。家长自己要做到不攀比,不能做坏榜样。家长要警惕,遏制孩子与同学相互攀比,一旦发现,要坚决制止,让孩子懂得不要与同学比吃、比穿、比玩,要比就比学习、比品德。
4.量入为出,培养孩子节俭的品质
(1) 学会花钱。怎样花钱,不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就懂的,而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孩子小的时候,就应教孩子如何买东西,怎样找钱,如何选择所需要或所喜欢的物品。要教孩子怎样保管好钱财,以免丢失或被窃。随着年龄的增长,要让孩子学会思考怎样花钱,避免盲目消费。
(2) 学会积累。有的孩子,身上不缺钱,缺的是对花钱的规划。尤其是过年时,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少压岁钱,但有的孩子,几天后钱就花完了。家长要让孩子筹划手里的零用钱、压岁钱怎样使用,适当积累。非买不可的东西才买,可买可不买的不买,剩余的钱积攒起来。教育孩子懂得量入为出,有多少钱买多少东西,杜绝超前消费,寅吃卯粮。
5.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教育好孩子,使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是学校和家长共同的责任。孩子上学后,家长要主动与学校联系,沟通信息,密切配合。家庭与学校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方法上取得一致,才更有利于孩子形成节约意识。
当前的现实是,家长与学校在孩子的学习上,沟通与合作比较多,也比较成功,其他方面则较少沟通,原因是家长对此不太感兴趣。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
学校还要利用广播、墙报、班会、征文等渠道,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宣传树立先进典型,让学生在优良的氛围中形成节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