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向作用
评价立于前,对一个班级的群体价值观和学生的行为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班主任希望班级有什么样的班风,希望学生做什么、不做什么,一是靠个人权威,二是靠管理制度,三是靠评价制度。个人权威“猛”,管理制度“硬”,评价制度“巧”。有了评价制度,学生会很清楚,如果我做了这样的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每个人都在意评价,所以评价是指挥棒,巧妙地引导学生行为的方向,众多学生的行为方向就构成了班风。发生了一个行为却得不到评价,相当于没有得到关注,无法指引他今后怎么做。
评价对学生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有导向作用,对班级群体价值观影响也很大。如果符合群体价值观的行为、正义的人和事,能够得到认可与好评;不符合群体价值观的行为、歪风邪气,一定会受到评价的否定与谴责,那么评价就能慢慢地引导班级群体价值观向着正确的方向形成。
2.激励作用
评价立于后,是一种强化。学生做了一件事(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之后得到的评价,会对他今后是否重复这样的行为产生影响。如果是积极的评价,就会激励学生多做;如果是负面的评价,就会提醒他以后少做或不做。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希望体现自己的价值,积极的评价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会激励他更加努力进取。
3.调节作用
评价在中,可以及时调节学生的行为。通过在过程中的评价,学生可以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要保持;哪里做得不好,要改进。目标低了可以提高,目标定高了可以调整。
4.诊断作用
评价就像照镜子,也像体检。通过评价,学生能更好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评价能给自己准确定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也知道自己的弱点及原因,能够坦然面对自己,或开始行动改变自己,或学会接受自己(那就是我)。
管理故事
一个没有“优点”的学生
在一节班会课上有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分别写出自己的三条优点和三条缺点。班主任发现,学生很快写完了三条缺点,但是很多学生在写优点时显得非常困难,迟迟不能完成。特别是有个女生,居然写不出自己一条优点。这个学生成绩平平,也没有才艺,颜值也很一般,性格内向,确实很普通。但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优点呢?班主任问她为什么写不出来。学生说:“我就是没有优点啊!”班主任启发道:“我都能发现你的优点。比如,你很善良……”学生说:“善良也能算优点?”
其实这样的学生并不是个别的。很多学生,特别是班级里的中等生,长期以来处于被忽视、被边缘化的状态,缺乏自信。这种情绪一直困扰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发展。改进班级的评价体系,将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否定的心态。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班主任评价学生时也会遇到。有班主任在给一些学生写评语时,绞尽脑汁,居然想不出这个学生有什么优点。因为每个班主任心里都有些价值判断框架,当学生不符合班主任默认的标准的时候,自然难以发现学生的优点。这就迫切要求班级改变评价方式,更全面地发现学生,从而发现更好的学生。
5.指导作用
评价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现状的诊断,更可以对未来如何发展提供指南。评价的这一功能被很多人忽视了,人们总认为评价仅仅是对已经发生的行为的回顾和总结。其实,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评价的重要意义在于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已经做得很好,哪些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怎么做。由于很多学校和班级没有发挥评价的指引作用,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学生不能保持持续的努力和进步,总是起起伏伏。考试成绩一次好一次差的情况很普遍。虽说学生状态波动很正常,但是,如果评价能发挥指导作用,这样的波动会减少很多。
管理案例
“滞后”的期末表彰
每学期的期末,班级要开展各种总结、评价活动,盘点一个学期的工作。学期结束前,班级已经评出了各种奖项,包括学习、表现、活动、班级工作等各个方面,获奖人次超过了班级总人数。但班级并没有举办活动发奖,让学生带着奖状、奖品开开心心回家,只是宣布了获奖的名单。隆重的颁奖典礼被拖到了第二个学期的开学初。班主任这样做的理由是:第一,期末工作太多,来不及对颁奖典礼做充分的准备,匆匆忙忙举办,效果不好;第二,期末考试结束后,学生最关心的是成绩,考得好的不在乎其他方面得奖,考得不好的即使获得成绩以外的奖励,激励效果也不好;第三,最重要的是,颁奖时大家开心一个假期过来,都忘得差不多了,对新学期的工作开展几乎没有多少帮助。而把颁奖典礼放在新学期开学,可以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指导作用,提振士气,帮助学生消除开学综合征,以饱满的热情和干劲开始新学期的学习与工作。
通过以上归纳,我们可以发现,学校现有的评价制度难以发挥这些作用。学校传统的评价制度有几处“硬伤”:关注面窄、项目少、门槛高、周期长、学生参与度差。框架是固定的,标准是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用固定的框架去套学生,套上了,就是优秀学生;套不上,就是不合格的学生。这种僵化的评价机制只能让一小部分学生如鱼得水,对大部分学生的发展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