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宏宇学校

预防校园欺凌

家庭教育 2022-09-22 09:14:02

案例

小黄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平时与儿子很少联系。小学五年级时,同校的男生夏某和林某看不惯小黄,时常欺负他。小黄体格瘦小,被欺负时常常无力反抗,并且认为这件事很丢脸,也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只好默默忍受。上了中学,这几名同学还是在一个班里。中考前的一个晚上,小黄独自在宿舍,突然被冲进来的夏某、林某和张某摔倒在地,并被踢了两三分钟。三人还威胁他不能告诉家长和老师,否则“下次打得更重”。小黄被打后眼角流血,全身疼痛。事后夏某、林某走了,张某看不下去,把小黄送到附近诊所开了一点药。小黄吃药后,连续两晚因疼痛睡不着觉。他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直到他参加完语文中考后,因剧痛放弃了下午考试,才向家长道出自己多年来被同学欺凌的事实。随后,小黄被送往县医院,但因伤情严重,又转到省医院治疗。入院后,医生发现小黄脾脏出血严重,给他做了脾脏切除手术。事发后,学校报了警,公安部门介入调查,进行了伤情鉴定,并以此对夏某等三人定案。

解析

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校园欺凌呈现出参与人群低龄化、女生增多、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比例增大、暴力倾向严重、借助互联网炫耀等新特点。寄宿制学校也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场所,初中生出现校园欺凌的比例也逐步升高,上述案例就是一起情节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最后由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201711月,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其中明确界定了学生欺凌。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攻击、强迫做事、肢体冲突、掠夺财物、当众羞辱、恐吓讽刺、群体排挤、网上欺凌。语言攻击指称呼受欺凌者侮辱性的绰号,发生矛盾时使用污言秽语诋毁谩骂,传播关于受欺凌者的谣言或闲话。强迫做事指要求对方为自己跑腿买东西、做卫生、写作业等。肢体冲突指对受欺凌者进行重复攻击,例如拳打脚踢、掌掴、拍打等,纠集同伙对被欺凌者使用器具群殴等。掠夺财物指抢夺物品等。当众羞辱指侮辱对方人格。恐吓讽刺指损坏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或衣物,甚至要求对方当众脱掉衣服、鞠躬道歉、写保证书等,恐吓、强迫对方做不愿意做的事。群体排挤指孤立、排挤受害者。网上欺凌指在社交软件或网站论坛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的言论或图片。

家教指导

1.家长在生活中要关心孩子,注意孩子是否有被欺凌或有欺凌他人的征兆

家长可以观察孩子是否有以下被欺凌迹象:身上有瘀伤、割伤、擦伤等伤痕而又解释不清楚,遗失或毁坏物品,经常性身体不舒服或假装生病,改变饮食习惯,如突然不吃饭或暴饮暴食,失眠或频繁地做噩梦,学业成绩下降,不想去上学,选择不合理的较远的路线上学,甚至请求家长护送他们上学,突然失去朋友或不参加社交活动,离家出走、伤害自己或谈论自杀等问题。而欺凌他人者会与人发生争吵或打架,攻击性增强,不明原因出现额外的钱或新的物品,爱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别人,好胜心强。发现异常迹象,家长要和孩子及老师及时沟通,了解情况。

对于寄宿学校的孩子,父母平时不能与孩子见面,周末一定要有固定的亲子交流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定期打电话或保持其他方式联系,家长要了解孩子的近期生活及交友学习状况,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学校如果有晚自习,要注意孩子的安全,做好相应安排。

2.积极与学校进行沟通,寻求相关部门的帮助

2017年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明确了处置要求:学生欺凌事件的处置以学校为主。校园欺凌不是家长可以独立解决的事情,需要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如果你知道或怀疑自己的孩子被欺凌,要采取措施、寻求帮助。首先要及时与学校联系,请老师进行调查,一起协商处理办法。学校教职工、社区执法部门、社工组织、政府教育部门、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团队组织或任何涉及青少年工作的人员,都可以提供帮助。

3.要正确界定校园欺凌,适度处理

校园欺凌不仅包括身体和言语欺凌,也包括同学间的群体排挤和网络欺凌。群体排挤和网络欺凌更不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发现,但会对孩子造成身心伤害。家长和学校面对校园欺凌要零容忍,并积极调查解决,以免事态恶化。

同时,家长也要避免把所有矛盾都定义为校园欺凌。初中生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同学间出现小冲突也很常见,不能只听自己孩子的一面之词,要与老师沟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校园欺凌是欺负弱小、故意的、反复发生或可能反复发生的、让当事人感到痛苦的行为。偶发的学生冲突不一定属于校园欺凌,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处理。

4.保护各方孩子安全和心理健康,积极化解矛盾

事件发生后,欺凌涉及的每一方都会有心理波动和安全感缺失,此时家长要与老师配合做好孩子工作。首先,被欺凌者家长要给予孩子温暖和支持,让孩子有家庭的安全感,然后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及时地开导和帮助孩子宣泄负面情绪,让孩子感到被理解、被接纳,帮助他们走出抑郁,重新建立对生活的信心,学会遇到校园欺凌如何的应对。

欺凌者家长除了让孩子认识错误、承担责任外,还要注意不应一味地指责,要帮助孩子分析自身原因,让他们学会调节自身情绪及科学地释放压力,避免二次事件的发生,要加强法制教育,使孩子认识错误,并与他们共同承担责任。对于旁观的孩子也要进行教育,旁观的孩子分为冷漠型、煽风点火型、无能为力型和制止型,对于冷漠型的孩子,要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对于无能为力型的孩子,要训练其对不公平事件的处理能力,使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对于煽风点火型的孩子,要让其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对事态的影响。处理校园欺凌,家长必要时可以向学校或相关机构求助,请心理老师、警官等专业人士来与孩子交流。

5.事后溯源,查找原因补补课

校园欺凌的原因常常是缺少家长的关心和同伴的陪伴,缺少法制安全教育或缺少人际交往教育。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甚至忽略了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孩子感受不到温暖和关心。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孩子在处事时便可能采取一些极端方式。如果孩子犯错误时父母总是打骂,孩子就容易形成负面情绪,以至于一点小小的刺激就会引发孩子激烈的反应。于是孩子也常用打骂的方式解决同学间的问题。因此,家长要多关心和陪伴孩子。人际交往教育中,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要教育孩子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孩子如果会正确表达情绪、人际关系和谐,就不容易思想偏激、激化矛盾。孩子如果能遵规守纪,树立行为底线,就不会欺负他人。因此,预防欺凌的最好方法是帮助孩子树立法制意识,学会与人相处。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