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陆地行船,是永远不会融入到人生大海中的。青年教师走上教育工作岗位,正确处理和协调好新环境下的各种人际关系,不仅关系到自己学识水平的发挥,还关系到自己能否在学校站稳脚跟的问题。所以,勇于面对学校的人际关系与可能遇到的困难挫折,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又一节必修课。
一、情商是青年教师成长必修课
在有些青年教师看来,只要把本专业知识学好,把课上好,把班管好,用不着在人际关系方面动那么多的脑筋,其实这种工作理念是有失偏颇的。一位教师倾诉过这样的烦恼:
我参加工作五年了,工作上从不偷懒,甚至要比别人多干,学校安排我什么样的工作,我都乐于接受,从不争争抢抢。但是,人际交往方面是一个让我很头疼的问题。我感觉经常受到冷落,没有朋友。和领导的交往比较少,在评优评先民主投票表决中得票率总是少得可怜,我感到这个单位对我太不公平。渐渐地,我的心底产生一种消极甚至悲观的情绪。
我性格非常单纯,看事物非常美好。对人不设防,不会隐藏喜怒哀乐,完全没有心计。在被动的时候我经常选择沉默,但是我感觉非常难受,有时非常抑郁。老公说我是不会保护自己的人。我很少和家人提起这些事,不想让他们操心。受了委屈,我的唯一方法是经常开导自己。
有一次我听别人说校长对我的评价是:特别能忍。不知为什么回到家我偷偷地哭了。有时我真想离开这所学校。在这里我真的不快乐。唯一让我坚持下来的原因就是我的学生和家长们。为什么和同事相处这么难?您说我要不要单独和校长聊聊呢?我怎样处理与同事的关系呢?
从这位教师的切身体会中可以看出,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会给教师带来无限的烦恼,还会使教师丧失工作斗志和进取心。这位教师遇到的问题涉及人际交流,实际上是人的情商问题。
青年教师成长需要情商。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人际交往能力,或交往能力很差,他会十分孤独,也很难适应在社会中的生存。
诚然,教师首先要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一个无能的教师教不出有能的学生,但是作为教师只教书不交人是远远不行的。对激光照排做出巨大贡献的王选教授说:“从小学到大学,12年干部经历使我懂得要团结人,要为大家服务,要接受别人的批评,甚至受各种委曲,而这种磨炼对我后来取得一些成绩起了重要的作用。”王选的话是很耐人寻味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教师要学会团结人,发挥团队精神,学会人际交往。自视清高,恃才傲物,是不可取的。青年教师走上新的工作岗位,要和同事交往,要和领导交往,要和学生交往,要和家长交往,又要和社会上的人交往。常常看到一些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由于处理不好各种人际关系,不仅影响了工作,而且败下阵来。所以新教师要做一个现代人,要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团结人,学会合作,适当协调关系,设法给自己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学习、研究环境。
二、情商的诠释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的。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新泽西聪明工程师思想库贝尔实验室的一位经理,就曾结合情感智商的有关理论对他手下工作绩效最佳的职员进行分析。结果他发现,工作绩效最好的人,的确不是具有最高智商的人,而是情绪传递能得到回应的人。这表明,与社会交往能力差、性格孤僻的高智商者相比,那些能够敏锐地知觉他人情绪、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即那些善于与同事相处的良好合作者,更可能得到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所需要的工作,也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大卫·坎普尔及同事在研究“出轨的主管人(指昙花一现的主管人员)”时发现,这些人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情绪能力差、人际关系方面陷入困境而最终失败的。
三、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的方法与策略
有些青年教师对人际交往有一种恐惧感,时时事事采取回避的态度。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实,有些人际关系是无法回避的,与其消极回避,不如主动交往。有时好事不是你能等来的,是要你去争取的。勇敢面对一些人际关系,积极沟通协调可能会把事情做得更好。下面介绍一些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教师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为参考。
1.学会与同事和谐相处
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交往最多的是同事,尤其是同年组的老师将会朝夕相处。但是,越是相近的人,利益冲突越多,越容易产生矛盾。这些关系处理得好不好,直接影响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成长。通常,新教师在处理同事关系时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虚心向老教师请教。
一个带着做气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肯定是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比如,自己是大学本科毕业,而工作单位有那么多教师学历没有自己高,觉得以自己的学历和水平来教小学或初中有些屈才,于是在工作中、在同事交往中有意无意表现出傲慢、轻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恃才傲物、不可一世历来没有好的结果。
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首先要谦虚、谨慎。在年级组、在教研组、在学校中,无论遇到哪一类的人,都必须抱以虚心的态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所以新教师要善于做“徒弟”,虚心向老教师请教。青年教师向老教师请教,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和经验,还有同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2)真诚守信,相互信任。
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一种品质。要做到努力地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不是把自己的价值观、个性强加于人。所谓真诚,就是为人处世要真、要诚,说真话、办实事,一是一,二是二,不说过头话,态度要诚恳,为人要实在,不虚伪,不说谎。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人真诚守信是十分重要的,虚伪和谎言只能是“忽悠”一时,不可能长久。
青年教师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种心态的特点是,充分体会到自己拥有一种强大的理性能力,对生活的价值有着恰当的理解,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爱自己也爱他人。这种人能客观地接纳自己和他人,正视现实,善于去发现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光明面,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进取、和谐的精神状态。
(3)遇事冷静,不意气用事。
青年人遇事头脑容易发热、冲动乃至意气用事。这往往造成不良后果。你面对的永远是有缺点的人。生活中不公平的事有很多,要学会适应。在人际交往中,切不可因为别人有这种那种缺点就横加挑剔、指责,甚至故意疏远、嫌弃、过分苛求别人,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一个孤家寡人。同事有了困难,青年教师要学会帮助人,在学校的各项劳动中,要勇于多付出。对于学校职工中的大事小情,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尽可能入乡随俗。
(4)少说多听,坦然认错。
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最忌讳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不分对象、不分场合地夸夸其谈,应该少说多听。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要善于聆听对方的谈话,而不能只顾自己滔滔不绝,让对方做你的听众。青年教师在同老教师交往时,如果发现自己有什么过错,要尽早地向对方认错,争取对方的谅解。切不可为保全自己的面子不敢认错,甚至文过饰非,那样势必会失去对方的信任。
青年教师要避免争论。心理学家建议,解决不一致的最好途径是讨论、协商,而不是争论。争论的结果,往往是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青年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展现自己,在交往中应做到不卑不亢,自然地与人交往,而不是刻意地想引人注目,惹人喜爱,那样做反而会惹人生厌。
(5)适当保留距离。
距离产生美,在与人交往中,要以诚相待,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不是越无话不说、越关系亲密越好,而应该保持一定距离。大哲学家萨特曾对人类相处的境况作过一个绝妙的比喻: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群豪猪由于寒冷拼命地向一块聚集以保持温暖,同时又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如果凑得太近,身上的刺就会给彼此造成伤害。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确就是这么微妙,既要相互依赖,又要保持各自的相对独立性。这个比喻还暗示我们,距离感是人际关系中最根本的法则之一,同时它也是人际交往中最难把握的问题。一个人,知道距离的重要性,知道对不同的人应该保持怎样的距离,知道如何维持和调整这种距离,那么他就会在社会交往中显得游刃有余。
青年教师到新单位工作以后尤其应注意保留一定的距离。一是因为你到一个新单位,对各方面情况尚不了解,尤其对教师与教师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不了解,不要妄加评论或过早过快地与人交往甚密,一旦有了闪失,必然让自己处于被动局面。往往祸从口出,无话不说容易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只有傻子才无话不说。二是有亲必有疏,青年教师到校后很快与某教师或某领导交往频繁,无话不说,那么有“三厚”,必然会有“两薄”,即虽然交了一些人,但也会失去一部分人。三是自己还缺少经验,交往过密,利益矛盾会更多,出发点是为了处好关系,实际上恰恰难以处理协调好各种关系。
(6)交友要慎重。
由于种种原因,人际交往肯定有远有近,有亲有疏。朋友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要合适。丁江总结的“聪明生活秘复18则”对老师们很有参考价值:
(1)把自己的时间分配给那些靠谱的人和事。
(2)把自己周围的人过滤一遍,排除掉低素质者,缩小朋友圈。
(3)善于与正常人、文明人沟通,适度采纳别人的意见。
(4)值得与跟生命有关的人耗着,少在与生命无关的事上耗着。
(5)远离那些背后总给人挖坑下套,搞小动作,破坏团结,总爱讲他人的不好的是非小人。
(6)超过十个人的饭局和吹牛瞎忽悠的酒局尽量少参加。
(7)与人为善,以诚相待,善于吃亏,对有些无聊之人少承诺,不许愿,避免吃亏。
(8)有些事情可以拖一拖,没必要那么着急,事缓则圆。
(9)杜绝事必躬亲,学会抓大放小,能够自己完成的事不去求人。
(10)减少被别人利用的次数,对另类人不留客,不送客,学会合理减负。
(11)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做得好,即便你很出色,也要随时发现别人的长处。
(12)减少蜗居时间,定期选择出行方向与目的地,亲近大自然。(13)常问自己,谁对我有恩还没加倍报答?做到人近一尺,我进一丈。
(14)尽量减少与性格孤僻、性情暴躁、喜怒无常、心态扭曲的人接触。
(15)经常笑,学会向比自己小的人称哥道姐,以保持自己的年轻心态。
(16)保持健康,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快乐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17)多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想要亲近的人,想不透就继续想。
(18)常抬头看太阳,保持阳光心态、阳光生活、阳光性格!
2.学会与领导和谐相处
这里的领导是指教师在工作交往中能接触的教研组长、学年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副校长、校长等各级学校领导。
在中国有一个浓重的传统意识:与领导接触多了犯忌讳。即不能与领导接触太多,接触交往多了就被说成“溜臭须”“拍马屁”等。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能干的人由于脱离领导而耽误了自己的远大前程。而一些能力虽不强但善于“走上层路线”的人,却仕途坦荡、春风得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脱离群众不是好事,群众脱离领导也不是什么好事。
那么作为新教师来到新单位,要人欣赏你,首先应有人了解你,当然包括各级各类领导。如果你十分忌讳和惧怕接触领导,时时处处躲避领导,领导又怎能了解你,欣赏你,乃至重用你呢?所以,新教师从教后不应忌讳与领导的正常交往和接触,甚至还应主动地争取更多的机会与领导交往,争取得到领导的了解、对自己的信任和工作成长上的支持。
(1)打消顾虑,树立信心。
通常青年教师在与领导接触中有以下几种心理:一是自卑心理。自视与领导差距太大,不能平等交往与沟通,见官如见虎。二是忌讳心理。怕与领导接触多了,引起“嫌疑”和“闲话”,追求做一个所谓正直的人。三是清高心理。看不起领导,恃才自傲,自以为是,不愿与领导沟通,独来独往,自觉没有领导也行。四是无所谓心理。有的教师根本不看重自己的进步,当然对领导的评价也就抱以无所谓的态度。
美国马歇尔将军说:“年青人,要想领导别人,先学会服从吧。”这话是耐人寻味的。青年教师在与领导相处中要打消顾虑,克服上述几种心理,树立与领导和谐相处的信心。
(2)坦荡自然,合情合理。
所谓坦荡自然,合情合理,就是说青年教师应抓住在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各种活动中与领导交往的机会,主动积极与领导接触,沟通思想,汇报工作,征求意见。例如领导来听课,应不失时机地征求领导听课的意见,并借机征求领导对自己工作以来的意见等。
为了争取领导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和帮助,青年教师还应主动出击,创造与领导交往的机会。如自己准备一节课邀请学年组长、教导主任乃至校长来听一听、评一评。自己进行一项课题研究,或写班主任工作经验材料、教学论文等,请领导给把把关。一学期结束,主动找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或校长谈一谈,汇报一下思想、工作情况,让大家对自己的成长提点建议等。
坦荡自然,合情合理,就是在与领导交往接触中尽可能避免超出常理的过频、过密的一些做法。为了交往而交往,为了搞关系而搞关系,必然会使自己的行为走向预期目的的反面。
(3)尊重服从,不是唯唯诺诺。
青年教师在同领导接触交往过程中,尊重、服从是第一位的,但尊重、服从并不等于唯唯诺诺,没有主见,没有个性。唯唯诺诺是盲目、是退缩、是软弱、是依赖、是懈怠的象征。青年教师要想赢得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不仅要尊重和服从,有时还需要拿出你的意见,甚至敢于说出与领导不同的意见,有理有据地说服领导。这样更容易赢得领导的信任和欣赏。这就需要青年教师要有勇气和智慧。
(4)工作精益求精,多立功少失误。
绝大多数的领导都是爱才的,没有几个领导喜欢草包。对于工作之初就缺少拼搏和吃苦精神,专业水平又很低的新教师,领导是不会喜欢的。领导看到的是每天上班下班,经常做的事不是读书、不是查阅资料,而是上网聊QQ、打游戏,吃吃喝喝,从未见到主动承担工作,没有紧迫感、压力感,心态浮躁,基本功相当不扎实,但求财心切,有关利益到处去争,那注定是处不好关系的。所以作为青年教师,只花心思去搞人际关系,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却很糟糕,不仅领导不能信任你,你在师生中也树不起威信。假如你工作总失误,又不知道努力克服失误,可能永远和领导搞不好关系。
四、正确对待成长中的挫折
一位哲人说,青年人犯错误,上天都会原谅的。青年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包括人生经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是正常的。这就如同小孩子学走路,总要磕磕碰碰一样,关键是青年教师要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
这是一位年轻教师写给窦桂梅老师的信:
路在何方?
从1999年至2004年,五个年头一晃而过;从第一声稚嫩的“上课”到现在的老成,眨眼初生的牛犊成了老黄牛;从浑浑噩噩不明事理到现在的积极上进,我完成了自己教学生涯的第一个五年。五年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曾经因为第一次公开课被批得一文不值而独自流泪;曾经因为想充实自己写了一百多篇随记;曾经因为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发在了重量级的刊物上而欣喜若狂……
我现在已经教了五年的书,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但这所谓的教学风格究竟是好的还是坏的?是否尽善尽美了呢?我很茫然,也很着急。谁都知道,小树尚能改变,大树不能随意塑造。我现在再不改变自己,难道要等我成型了再去改变吗?到时,我还能像现在这样“能屈能伸”吗?
倘若现在有人能告诉我,我的优点,我的缺点,让我少入歧途,让我尽早改善,那该多好啊!可看看我的周围,我感到孤立无援。在我们学校,数学学科里,虽然有一些响亮名头的老教师,但却没有一个真正有能力的楷模。他们怎能帮助我呢?不仅是我们学校,就算是我所在的市里,这样的人也是凤毛麟角。
现实中我不仅不能得到能人的帮助,相反,我还陷入了危机。
我发现,正是由于我突出,我的周围出现了一些别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已经深深刺进我的心,让我禁不住地停住了脚步。
我把一些书放在案头,有空就看。同事看见了,直刺激我:“用得着吗?知道点理论就行了。”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他们,同时我怕他们的三人成虎动摇我的意志,使我的成长半途而废。我参加教研活动,面对一些问题,畅所欲言表露自己的思考时,迎接我的是多张不屑的脸,外加几句“又神气了,有什么呀”之类的话。那种眼神,那种话语,使我“收敛”了许多,我怕我的“尖锐”引起他们的不满。我不想被他们同化,又不想得罪他们,但我发现,我似乎很难两全。这矛盾,已经带给了我深深的痛,也制约了我的成长,我该如何面对现在的环境,走一种自己的路呢?
(选自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这是窦桂梅老师写给青年教师的信:
就这样“慢慢”长大
读你“环境的逼人”“成长的烦恼”,于我心有戚戚焉。曾经我也像你那样奋斗过,追求过;也像你那样困惑过,苦恼过。
你能想象得到,将近5年的“迷失”中,我怀着怎样的心情,学校哪缺人就让我去填空。在教音乐课两年的日子里,对于当时学校根本不重视的科目来说,对于只是音乐爱好者的我来说,一旦精神世界里无比强大的东西堕入“红尘”,就脆弱得可怜,只能在艺术之门的外边“莺歌燕舞”。但是我知道应该怎样活在当下。于是,从积极的层面理解学校对我的“赏识”——别人不行,我什么都行。没有了埋怨环境的心情,也没有了埋怨别人的牢骚——在自我调节的心态中行走。
对于人的生命而言,要存活,只需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但,要想活得精彩,就要有宽广的心胸、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化解痛苦的智慧。甚至,一个人的精神可以击败许多厄运——何况你我的经历根本不是厄运。那个叫弗兰克的精神病学博士曾经在纳粹集中营关押了好多日子。那里的环境没有人性,只有屠杀,没有尊严,只有凌辱。但,多年后的他还是很“精神”地从魔窟中活着出来了——这是心境的魔力。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不是活在物质世界里,而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如果精神垮了,没有人能救得了你,上帝也不能,只能靠你自己。
传说玄奘刚剃发在法门寺修行,有人劝他,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集纳了天下的许多名僧,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偏僻的小寺中。
玄奘觉得有理,便想辞别,方丈领着他先去看了一个山头,山头上的两三棵松树,特别高大,但乱枝纵横,枝干短而扭曲;又去看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子,林子里的松树棵棵修顶挺拔。
“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它们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成为栋梁。而零零星星的三两颗松树,在灌木中不愁阳光,没有树与其竞争,只能成为薪柴。”
玄奘猛然醒悟,留在了法门寺,留在了这片生命的林子里。我们教师的成长,何尝不需要这样一片生命的林子呢?
我得到过很多荣誉,也受到很多非议。面对这些打击,我也悲观过,过了好长时间,我才悟出了一个办法——用简单方法处理复杂问题。用阅读和思考将自己屏蔽于“不利”环境之外,两耳不闻是非语,一心只读“圣贤书”。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飞得越来越高。有了这样的心态和信念,对于别人的议论或者诽谤,就会熟视无睹。相反,你还会把别人打击你的力量变成你进一步前进的力量。这就像爬山,刚刚攀升,就听见地面的嘲笑,甚至还会受到阻拦。但,勇往直前,不停攀登,越来越高,最后听到的只有风声,看到的是无限风光。
(选自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窦桂梅老师写给青年教师的信,语重心长,富有哲理。怎样看待人际交往和工作中的挫折和失败呢?人们追求的是成功,没有人喜欢挫折和失败,可是有时失败又是难以避免的,这就有一个我们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的问题。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成功者,成功者面对一个困难或问题有一万种办法;一种人是失败者,失败者面对一个困难或问题有一万种理由。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挫折、失败后的沉沦。而人们在失败中所得到的收获往往比平常大得多,这就应了那句经典名言:吃一堑,长一智。
青年教师成长要学会等待。青年教师成长不要操之过急,要学会“慢慢”长大。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学会打气,把每一个学年看成是一个新的起点,把自己当成一个新的学习者、实践者。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等待。得与失,荣与辱,成与败,誉与毁,一切都淡然处之,拥有一份好心态。
总之,面对挫折和失败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去尝试和努力。哪怕屡败屡战,也要“不抛弃、不放弃”。
附:
王蒙的21条人际准则
在人际关系上,我有几条基本准则:
(1)不相信那些动辄汇报谁谁谁在骂你的人。
(2)不相信那些一见了你就夸奖歌颂个没完没了的人。
(3)不讨厌那些曾经公开地与你争论、批评你的人。
(4)绝对不布置安排一些人去搜集旁人背后说了你一些什么。
(5)绝对不在公开场合,尤其不能在自己的权力影响范围内,即利用自己的权力或者影响召集一些人大谈旁人说了你什么,那样做等于拆自己的台。
(6)不回答任何对于你个人的人身攻击,只讨论不仅对于你和你的对手,而且对于更多的人众,对于社会和国家,对于某种学理的建设和艺术的创造确有意义的问题。
(7)一般不做自我辩护,但可以澄清一些观点、一些选择、一些是非。
(8)一时弄不清或一时背了黑锅也没关系。你还是你,他还是他。一个黑锅也背不起的人只能是弱者。
(9)不随便拒绝人,也不随便答应人。不许愿,不吊人家胃口,不在无谓的事情上炫耀自己的实力。
(10)不急于表现自己,也不急于纠正旁人,再听一听,再看一看,再琢磨琢磨。
(11)不在背后议论张长李短。
(12)记住,人际关系永远是双向的,学人者人恒学之,助人者人恒助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同时,说人者人恒说之,整人者人恒整之,害人者人恒害之,要人者人恒耍之,虚伪应付人者人恒虚伪应付之。
(13)绝对不接受煽动,不接受挑拨,绝对不因A的煽动而与B为敌,也不因B的煽动而向着A冲去。
(14)在人际关系中永远不考虑从中捞取什么。
(15)永远不要以为任何你接触的人比你傻比你笨比你容易上套。
(16)对某人某事感到意外时,先从好处想想,可能他做这件事是为了帮助你,至少客观上对你无损,而千万不要立即敌意设想旁人。
(17)永远不与任何人包括对你最不友好的人纠缠。你搞你的人际纠纷,我忙我的业务工作。你搞纠纷的结果未必怎样怎样,我搞业务工作的结果很可能有一些成绩。我的一切成绩都是对你的最好回答,更是对友人的最大宽慰。(18)寻找结合点、契合点,而不是只盯着矛盾分歧。永远安然坦然,心平气和,视分歧为平常,视不同意见的人为现实的诤友或候补诤友,而不是小气鬼般地一见到意见不一的人就如坐针毡,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19)永远不从个人利害的角度谈论与思考问题,永远不“我、我、我”地与人争论,宁可把一切争执学理化也不要搞狗屎化个人化。
(20)把人际关系的处理当作一个特殊的课程,从中分析和进一步掌握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社会结构,我们的哲学传统与时尚思潮,我们的逻辑科学、文明教养、心理健康等,这也就是上一条所说的学理化的意思。
(21)可以用足气力去学习、去工作、去写作、去装修房屋,乃至去旅游去赛球去玩儿,但是用在人际关系上,用在回应摩擦上,用在对付攻击上,最多只发三分力,最多发力30秒钟,然后立即回到专心致志地求学与做事状态,再多花一点时间和气力,都是绝对的浪费精力、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以上21条,我自己并没有完全做到,但我确实明白,凡这样做的,效果极佳;凡没有这样做的,都是犯蠢,都是糊涂,都是枉费心机,甚至是丢人现眼。这是丝毫不爽的。类似原则还可以生发出许多许多条,这21条不过是抛砖引玉,以为共勉。
(选自王蒙《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