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人学,教师是关乎人的生命成长质量的职业,教师的工作与人类的福祉和进步息息相关,因此教师本身也应该是一个成长性的职业,教师应该始终行走在成长的路上,自觉追求生命的发展与完善。从进入教师这个行业开始,“止于至善”就应当成为教师矢志不渝的信念。
为促进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设计了层层选拔“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激励机制,各级别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是教师专业成长高度的重要标志。要想在体制中获得认可,我们很难也无须回避这样的专业荣誉称号,不妨把它作为职业成长过程中的阶梯,在踏踏实实做好教育工作的同时,摘取这样的桂冠。但是,在争取这些荣誉的同时,我们更当清醒地认识到,骨干教师也好,学科带头人也罢,只是一个外在的专业荣誉称号。这样的荣誉称号,应当只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副产品,是在教育之路上下求索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水到渠成;是坚守教育理想“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自然结果;是静水深流,不经意间已然直抵大江湖海。一位真正潜心教育的优秀教师,一定是一个淡泊名利,更多专注于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专注于内心的成长,专注于教育本身之神奇美丽的人。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晚年回顾自己的从教生涯,动情地写道:“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虽经乱离困厄,未尝敢一日颓其志。虽或名利当前,未尝敢动其心。虽或毁誉横生,未尝敢馁其气。虽学不足以自成立,未尝或忘先儒之架,时切其向慕。虽垂老无以自靖献,未尝不于国家、民族、世道、人心,自任其匹夫之有其责。虽数十年光阴虚掷,已如白驹之过隙,而幼年童真,犹往来于我心,知天良之未泯。”钱先生,其学之恒,其志之坚,其心之纯,其情之切,皆让人悠然神往,心生仰慕。教师是一个需要用灵魂塑造的职业,钱穆先生的这段话语对此作了很好的诠释,可以成为教师成长的座右铭,以前辈大师为榜样,涤荡心灵,日修其业,日进其德,勇猛精进,永不止步。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生无所息”是孔子的治学修业之道,也应是现代教师的治学修业之道。但教师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挫折、有困惑、有迷茫、有倦怠,教育现实的复杂性和教师职业的巨大挑战,让很多教师逐渐感到无力而疲惫,并由此而“倦于教”“倦于学”。倦怠不会因为教师工作的崇高而远离教师职业。从入职开始,教师就应该警惕这种职业慢性病对我们的侵蚀。怎样应对职业倦怠的挑战?下面这个故事可能会让我们有所感悟:
一位高僧身边有一个爱纠结、抱怨的弟子。有一天,高僧让弟子去买盐。买来之后,高僧让弟子把盐倒进一杯水里喝,问:“味道如何?”弟子说:“很苦涩。”高僧让弟子把盐倒进湖里,问:“什么味道?”弟子说:“很新鲜。”高僧问:“还有咸味吗?”弟子回答:“没有了。”高僧便说:“生命中的痛苦就像盐,不多也不少,你所感到的痛苦取决于你放在多大的容器中。所以,痛苦时,你要开阔你的胸襟,不要做一个杯子,而要做湖泊。”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我看透了这个世界,但我仍然热爱它。”这就是教师应有的胸襟气度。对于一位优秀的教师来说,胸襟气度有时可能比学识更重要,胸襟开阔才能让我们看得高远,才能让我们始终乐于吸纳,才能在这个功利浮躁、概念纷飞的时代中不迷失自我,才能让我们不纠结于名利得失,才能不因现实的复杂和困顿而丧失信念,才能让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从容化解职业带来的困扰和压力,体悟生活、工作的幸福美好,书写诗一般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