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在班级管理中解决具体的发展问题,与在学科教学中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它们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两个途径。班级管理中的“发展问题”与学科教学中的“学习问题”的逻辑结构有相似之处。在学科教学中,每节课、每个单元等教学单位有相应的教学任务,它所对应的“学习问题”是由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可能的学习过程和预期达到的认知目标来界定的。与此类似,在班级管理中,每个活动都承担着教育任务,它所对应的“发展问题”是由学生的发展基础、成长过程(活动过程)和预期的发展目标来界定的。因此,如果参照学科教学来理解班级管理的专业品质,将“学习问题”作为理解“发展问题”的一个参照系,这是一个可行的思考策略。据此,我们可以在对比中得到更多发现。
从学科教学活动与班级教育活动的操作流程上来看,两者对“学习问题”或“发展问题”的专业定位有关键区别。在学科教学中,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的操作流程是:(1)参照学科知识系统(结合具体班级的学情),确定教学单位(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2)辨析其中的“学习问题”;(3)具体设计解决学习问题的学习过程。——在这里,“学习问题”是依据教学单位的确定而确定的。与此不同,班级管理中的操作流程是:(1)从班级的真实生活中透过学生行为表现来审视并选择“发展问题”(包括其中的发展主体及其发展基础、发展目标和可能的发展过程);(2)据此区分或选择活动单位(是“小活动”还是“大项目”、每个活动的时间长度和需要的资源系统);(3)具体设计解决发展问题的活动过程。——在这里,“发展问题”的选择是确定活动单位、进而设计教育活动的起点。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区别?也许,关键在于:在学科教学中,学习问题侧重认知系统的发展;所以,学习问题可以随着一节课、一个单元等教学单位的确定而得以界定,而这些教学单位的确定又可预先将已被编入教材的学科知识系统的逻辑结构作为直接依据。相比之下,班级管理中的发展问题侧重人格系统的发展,是在具体的个体生命和群体交往中不断涌现和生成的。在每个班级、针对每次活动选择“发展问题”,都需要有新的思考和判断,而难以照搬已有的案例或经验(无论是自己的经验还是别人的经验);与此相应,每次确定活动单位(如全班讨论的时间长度)和具体的活动内容与方式,都需要创造性地设计。
这就是说,对班级管理中的发展问题的敏感、关注、判断和选择面临着变动不居的复杂局面;只有运用独具专业品质的教育智慧才能看到、看懂、看准并据此作出合理的专业判断与选择,进而据此确定活动单位、设计教育活动,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运用教育思路促进学生发展。换言之,理解并选择“发展问题”是策划实施具体的班级活动的前提;尚未选定“发展问题”就开始策划实施的教育活动其实都缺乏应有的针对性,也难以从专业上评价其实效性。因此,我们需要具体探讨如何界定和选择“发展问题”,以便更好地聚焦“发展问题”,为后面利用这个实践平台展开教育思路作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