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宏宇学校

学生缺乏耐心,怎么办?

学校管理实务 2022-01-05 09:03:43

1983年高考作文题目是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漫画中,一个人手里拿着铁锹去挖井,挖了几处没见到水,就放弃了。其实第四口井快要挖到地下水了,他却不再继续挖了,还说:“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

实际上,不是地下没水,而是他缺乏继续往下挖的耐心。结果,当然是前功尽弃。

德育难题

急于求成,可以说成为当今中国整个社会人们的一种心态,做什么事情,巴不得一夜之间就大功告成。

这种心态,影响到学生,缺乏耐心就变得非常普遍了。

一些学生,对新奇事物兴趣浓厚,刚接触时,热情高涨。但过不了三天,情绪一落千丈,弃置一边,不管不问。一篇作文,开头时书写一笔一画,字写得端端正正,但从中间开始,就有些随随便便了,到了末尾,则基本上是龙飞凤舞,难以辨认了。有的作文,开头部分一般都没什么错别字,但到了后头,错字连篇,甚至连前面出现过的字,后面竟然也写错。例如,前面写了“拆”字,后面则变成了“析”字,或者“成”字变成了“戊”字,前后不一。

实际上,这是前面认真,后面马虎的结果。这种虎头蛇尾的现象在学生学习中比较普遍。

途而废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状况。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朝气蓬勃,对整世界都充满了好奇之心。这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最大特点之一。他们什么都想学习,什么都想知道。但是,如果需要他们花费—些时间和精力去认真把事情做好,就可能难以坚持了,半途而废的多。例如,对画画,很多学生从小就非常喜欢,喜欢涂鸦。但是真正到了美术课上,需要认认真真学习的时候,很多孩子就打起了退堂鼓。为什么?不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

半途而废,也体现在:一些学生在每学期的开学初,会对新学期充满了希望,并制订了新学期的学习计划,决心也非常大。比如早上几点起床,晚上几点休息,都规定得很具体,也切实可行。毕竟是自己制订的计划,更符合自己的实际。可是,那些切实可行的计划,实行不到半个月,就流产了。原因非常简单:缺乏耐心,难以坚持。不是计划不好,而是计划的执行者缺乏意志力。

急功近利也是很多学生身上的毛病,尤其是对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一些学生对某项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巴不得一两天就学会,否则,就很难坚持下去。例如写作,这是很多学生都希望学好的,希望能够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一些学生一开始充满希望,并信誓旦旦,不学好不罢休。但是,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看不到明显的效果时,就灰心丧气,甚至放弃了。

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只能站在理想的大海边,永远难以到达彼岸世界,原因很简单,不能够持之以恒。结果,自己遗憾,老师也遗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问题诊断

有耐心是指做事能够静下心来,不急不躁,按照事情发展的本来逻辑,遵循事情本身的规律,按部就班地去做好。有时候,事情很繁杂,需要耐着性子一丝不苟地做下去,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很多学生不是因为智力差,能力不济,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而是因为缺乏耐心,不愿意静下心来,认认真真思考,踏踏实实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学习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琐碎、琐细,这是一种考验、一种检验:考验我们的耐性,检验我们的耐心。以学习写作为例,写好一篇作文,有好几个环节。这几个环节都不能省略,写起来虽然有点烦琐,但都是必需的,否则要写好一篇作文就难了。可是现实中,很多学生把一些环节全省略了。构思、布局、修改是最常被省略的。他们一拿起笔来就写,写到哪里算哪里,字数不够,则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随随便便凑上一些文字,总算达到了文字上的要求。写完后,甚至连看也不看一眼,从不修改。这些同学,连写好一篇作文的耐心都没有。

相对而言,性格急躁者更容易缺乏耐心。希望做什么事情都能一蹴而就,这是很多人的愿望,因为这样便可以不必付出很多努力。因为性格急躁,需要等待的时候不等待,需要长期付出努力的时候,舍不得付出,并急切地想一蹴而就,否则就选择放弃。

浮躁的时代亦使得人难得有耐心。当前,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大环境如此,很多人什么事都想速成,就连婚姻也希望“闪婚”。在此大背景下,学生焉能不受影响?当大人们都心急浮躁,希望学生耐心坐下来学习,可能就是一种奢望了。

破解策略

一位女孩去一家外贸公司应聘经理秘书,公司给她安排的工作却是行政部文员。女孩认为,虽然不是当初想要的职位,只要自己耐心做好本职工作,照样可以有所作为。

女孩认真地做着复印、打印等琐事。同事们习惯把自己需要复印和打印的文件一股脑儿放在女孩桌上,并把需要复印和打印的东西及数量分别写在纸上。每一次,她都耐心地做好记录,并做好每一件事。

不仅如此,女孩还认真检查,避免了公司的损失。不久,她成为经理秘书。虽然是简单的工作,但耐心和细心让她取得了成功。

这样的故事很多,它们都揭示了一个共同的真理:工作不论高低贵贱,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件事,就能够取得成功。

学生学习也是一件琐碎的事,同样需要耐心与细致。

耐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而要培养孩子的耐性,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 让学生认识到耐心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有无耐心是决定事情成败的要素之一。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的父亲为了让他从小就明白耐心的重要性,特地给他题了“滴水穿石”几个字,让他懂得了没有穿不透的顽石,只有缺乏耐心的人。

父亲离开后,哥哥让童第周去宁波师范预科学校读书。一个学期后,童第周就提出要考效实中学,那是一所名校。哥哥提醒他:“用英语讲课是效实中学的特点,你的英语学得不是很好,很难考上。”童第周则认为只要耐心学习,一定能如愿以偿。

从此,童第周坚持自学英语,每天除了吃饭,很少离开书房。终于,他考上了。在效实中学,童第周又刻苦用功,成绩从刚入学的倒数第一上升到了全班第一。

耐心,让童第周实现了理想。

(2) 让学生学会等待。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是孩子,缺乏耐心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重要特征。只要想到一件事情,他们巴不得立刻去做,否则便会不停地纠缠。

比如考试时,个别学生想到考后可以去某个地方玩耍,便失了耐心,随意乱答题,根本就不去思考怎样回答才正确。因为他们心里想的,只有玩耍,考试则在其次,没有耐心等待。

这个时候,老师绝对不能松口,让其提前交卷,而应该让他们静下心来,再仔细检查,看看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让他们提前交卷,就等于默许了他们的浮躁、急躁,下一次,他们可能会变本加厉,更加随意。

(3) 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学生的耐心,不一定都要在大事情上着眼,日常小事可能更有效。例如,扫地、擦桌子、写字等老师要在事前提出具体要求,完成后要检查督促。不认真做好的,要重做。要让学生明白,要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耐心。

(4) 三分钟耐性训练。安吉娜·米德尔顿在《美国家庭的卡尔·威特教育》一书中介绍了一种三分钟耐性训练法,不妨试一试。

皮奈特是一个缺乏耐性的孩子,他只爱看电视和玩游戏,对读书根本就不感兴趣。

一天,父亲拿着个沙漏,告诉皮奈特,这是古时候的钟表,里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时,刚好是三分钟。看到沙漏,皮奈特想玩玩。此时,父亲告诉他,以沙漏为计时器,和父亲一起看故事书,每次以三分钟为限。皮奈特高兴地答应了。

第一次,皮奈特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和父亲看故事书。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他根本没有留意看书,而是一直看着那个沙漏。三分钟时间一到,便跑去玩了。但父亲没有气馁,他决定试几次。几次之后,皮奈特的眼睛渐渐转移到故事书上。虽然约定的是三分钟,但三分钟后,皮奈特为故事情节所吸引,特别入神。于是,他要求延长阅读时间,但父亲坚持“三分钟”的约定,不肯延长,皮奈特就自己主动阅读了。

皮奈特的父亲用的是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让皮奈特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某特定对象,久而久之,他形成了习惯,也就训练了耐性。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