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首先要避免有不当的评价思维(参见图8-1)。不当的评价思维主要来自班主任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用错误的评价思维建立的评价制度,不仅不能激励学生(或许能激励一小部分学生),相反可能会伤害学生,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要坚持正确的评价原则,以此指导评价制度的建立。 图8-1不当的评价思维示例
1.及时评价原则
根据强化理论,评价的周期不能拉得太长,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反馈及时,激励和引导的效果越好。这个原理教师在教学上运用得比较好,在评价制度上却容易被忽略。举个例子,某学生做了一件好事,班主任口头表扬了一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时间一长,这件好事就被其他的事情“淹没”了。如果一个学期只做一次评价,到时候可能除了那个学生自己,谁也不会记得这件事了。这件事对于全班来说可能不是很重要,但是对于这个学生来说可能很重要。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说不定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如果班级一个星期甚至每天都有评价,这件好事很可能就被选中了。本教程在第四课介绍了值日班长制,值日班长的工作之一是早点评,早点评就是及时评价,每天都有。早点评的内容记载于《班级日志》,学生的这件好事就会被“载入史册”。本课介绍的每周评选“班级之星”制度,把班级正式评价周期缩短到一个星期一评的做法也是来自评价的及时性原则。
马上行动
建立班级“好人好事记录本”
班级的好人好事需要及时记录,否则就容易被遗忘。班主任可以找一个同学专门负责记录班级的好人好事——无论是老师表扬的,还是同学提供的线索,只要确有其事,都可以记录在案。好人好事记录本可以为评价学生提供大量的素材。
2.灵活性原则
班级的评价机制要灵活,能抓住学生(偶尔)的各种闪光点,不能“削足适履”。比如上面的例子,虽然我们知道了学生做的好人好事需要及时地评价,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评价制度匹配,还是不行。而学生的行为是各种各样的,不可能为某一件好事专门制定一个评价制度。什么样的评价制度比较普适呢?按逻辑学,概念的内涵越小,外延就越大。如果评价项目并不特指哪一种好人好事,那么自然所有的好人好事就可以纳入其中。所以,班级既要有针对性很强的评价项目(比如“优秀班干部”),也要有内涵较小的评价项目,比如“班级之星”。班级之星指的是什么“星”?学习、工作、表现等,都可以指,这个评价项目就很宽泛。学生做了一件好事,完全可以被评为这一周的“班级之星”。
3.关注过程原则
现有的评价制度大多数只看重结果,很少关注过程。这样做至少会产生以下不利影响。
(1) 引发学生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态。
(2) 忽视学生努力的价值和意义。
(3) 不敢尝试创新。因为任何创新改革都可能带来失败。
(4) 诱导学生犯错误。为了所谓的“成功”可以不择手段。
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期望的结果,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过程的意义。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对学生来说都是成长,都是收获。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过程中的努力也要进入评价的考察范围。本课第六讲的“学习评价”中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4.关注发展原则
学生还年轻,未来无限可期。评价不仅总结过去,也要起到指引学生发展的作用。评价要给出学生发展的建议,最好是具体的建议,并且要描述这个学生的发展前景。
5.学生广泛参与原则
评价制度的制定虽然是班主任主导,但需要全班同学的广泛参与。学生要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参与评价过程。除了教师评价学生,班级还应该有自评、互评、组评、班评等多种组织评价
6.多元化原则
班级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评价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班级评价制度应该做到全覆盖、多元化——覆盖到所有学生,覆盖到班级生活的各个方面,覆盖到工作全程。
7.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原则
班级评价有定性评价和量化评价两种方式。定性评价是根据学生的表现直接做出定性结论(如“优秀”)的价值判断。量化评价则是把学生的表现转化为可以量化的数值(如把“优秀”设定为10分),处理、分析这些数值得出的价值判断。
量化评价标准统一,精确客观,操作简便,没有人为因素的干扰,但评价范围有限,学生的很多素养、表现难以量化,效果也有限;定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质”,运用范围更广,给学生传递的信息也更加丰富,但是标准很难统一,操作难度大,且不能完全排除主观人为的因素。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所以,一个班级的评价既要有定性的,也要有量化的。大部分用定性评价,有些工作用量化评价。二者结合起来使用也很好,比如在做定性评价时引入一些量化分值,评价结果会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