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问题
(一)选题缘由
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寓言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在教学中,执教者常常将寓言故事教学变成思想品德教育课,将揭示寓意变成说理教育,忽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语言、品鉴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忽视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而是将教材的人文性放大、工具性淡化,使课堂失去“语文味”。“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我在教学实践中思考:如何让寓言故事教学中的语文味更浓?
(二)研究内容
近段时间,不少语文教研工作者在呼吁“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让语文更语文”。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在不少教师的意识里,对于这个问题,似乎知道,但又说不清楚。“语文味”这一概念最先的提出者程少堂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感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曾经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面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质兼美、短小精悍、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怎样才能使寓言故事教学走出非语文的尴尬境地?如何透过它,使学生与古人的精神相遇,从而闪现“碰撞出语文的火花”?如何使寓言故事教学中的语文味更浓呢?我进行了如下的课例研究。
二、第一次教学实践
《纪昌学射》是2001年版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9课《寓言两则》中的一篇寓言故事,是教材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八单元的语文能力训练点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阅读中,学习简要概括故事内容的方法,练习复述故事,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无论学习什么技艺,都要“练好基本功”,根据老师的指点开动脑筋想办法,刻苦练习,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3.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神射手的资料,阅读一些寓言故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应的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读题质疑,认读生字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都有哪些神射手吗?(惊弓之鸟中的更赢、后羿、飞将军李广、甘蝇、飞卫、纪昌)你们知道他们的故事吗?今天让我们一起阅读《纪昌学射》的故事。
2.板书课题“纪昌学射”,学生齐读正音。
3.读了第一则寓言的题目之后,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预设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纪昌为什么学射?纪昌是怎样学射的?纪昌学射的结果如何?《纪昌学射》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4.学习生字词。
二、初读课文,厘清文章条理,了解故事梗概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读后回答。
三、品读第2,3,4自然段,理解纪昌练习眼力的经过
1.男生读第二自然段,女生读第三自然段,齐读第四自然段,思考:飞卫是让纪昌分哪两步练习眼力的?
2.纪昌是怎么练习的呢?默读第二自然段,用“——”标出写纪昌练习眼睛—眨不眨地牢牢盯住一个目标的语句。
全班交流:从这些语句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练读。
3.师:纪昌练眼力已经练得相当到家了,他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认为学得差不多了,就再次去拜见飞卫,飞卫说他还不够,还要练将小东西看大。
默读第三自然段,用“——”勾画出纪昌是怎么练习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的句子。
全班交流: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又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用“△”标出写纪昌动作的词。
生:绑、站、盯。
学生做动作练读。
四、再读课文,明白寓意
纪昌学的是射箭,为什么飞卫要让他花那么多时间来练习眼睛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眨眼,把小东西看大这些本领呢?
1.你认为有必要吗?联系实际说说基本功的重要性。
2.读了《纪昌学射》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你从纪昌身上学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统一认识。
4.小结寓意。
五、拓展激发,延伸阅读
寓言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你还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呢?
六、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
2.课外阅读。
(二)教学实录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都有哪些神射手吗?你们知道他们的故事吗?
生:我知道《惊弓之鸟》中的更羸。
生:我知道《后羿射日》中的后羿。焕,画
生:我知道飞将军李广也是神射手。
生:预习课文后我还知道纪昌、飞卫也是神射手。
师:好,今天让我们一起阅读《纪昌学射》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纪昌学射”,学生齐读。
纠正读音:“纪”作为姓时读jǐ;“昌”读chāng,注意是翘舌、后鼻韵。
提示并发现字形的区别:“昌”与“帽”的右边区别。
3.师:读了第一则寓言的题目之后,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生:《纪昌学射》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纪昌为什么学射?
生:纪昌是怎样学射的?
生:纪昌学射的结果如何?
4.师:学问学问,会学会问,孩子们能提出这样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说明是动了脑子的,相信通过我们进一步的阅读理解,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阅读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几个新的生字朋友“妻”“虱”“刺”“绑”(教师用课件出示生词,点拨难点字“妻”“刺”,学生认、读)。
5.师: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轻声读文后回答)
生:课文主要讲了纪昌学射箭的故事。
师:纪昌是向谁学习射箭的?都学了些什么?
生:课文主要讲了纪昌向飞卫先学练眼力,后学射箭的故事。
师:纪昌还学了什么?后来结果怎样?
生:课文主要讲了纪昌向飞卫学射箭,飞卫让他先练眼力,后学射箭,纪昌后来成为神箭手的故事。
师:纪昌向飞卫都学了些什么?怎么学的?
生:课文主要讲了纪昌向飞卫学射箭,飞卫让他先练眼力,盯着一个目标不眨眼,把极小的东西看成极大的东西,纪昌都照着做了,后来成为神箭手的故事。
师:飞卫还教了纪昌些什么他才成为神箭手的?
生:课文主要讲了纪昌向飞卫学射箭的故事。飞卫让他先练眼力,盯着一个目标不眨眼,把极小的东西看成极大的东西,纪昌都照着做了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
(最后请两位学生,能说到以下要点: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眼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
6.师:请男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三自然段,大家一起读第四自然段,想想飞卫是让纪昌分哪两步练习眼力的。(学生读后回答)
生:第一步——练习眼睛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眼;第二步——练习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
7.师:纪昌是怎么练习的呢?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用“逼”了标出写纪昌练习不眨眼睛地牢牢盯住一个目标的语句。待会儿全班交流。
生: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8.师:从这些语句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生:我从“躺”“睁”体会到纪昌练习眼力很认真,会动脑筋想办法,很刻苦。生:我从“两年”体会到纪昌练习眼力坚持了很久,很刻苦,很有恒心。
让我们一起来练习读一读。
学生练读。
9.师:纪昌练眼力已经练得相当到家了,他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认为学得差不多了,就再次去拜见飞卫,飞卫说他还不够,还要练将小东西看大。#请默读第三自然段,用“﹏”勾画出纪昌是怎么练习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的句子。
10.全班交流
生:写纪昌练习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的句子是: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你找得非常正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用“△”标出写纪昌动作的词,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又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生:我找到写纪昌动作的词有“绑”“站”。我体会到纪昌练习眼力很刻苦、持之以恒、很有毅力。
生:我找到写纪昌动作的词还有“盯”。我体会到纪昌练习眼力不仅刻苦、持之以恒、有毅力,而且认真,很有决心。
师:孩子们真会读书,通过找到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体会到了纪昌练习眼力不仅刻苦、持之以恒,而且认真,有毅力,很有决心。让我们一起做动作,当一回纪昌,读一读,体会体会。
11.学生练读师:孩子们,纪昌学的是射箭,为什么飞卫要让他花那么多时间来练习眼睛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眨眼,把小东西看大这些本领呢?(基本功)
生:是为练射箭打好基础。
生: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才能练好射箭。
(三)分析与反思
以上是寓言故事《纪昌学射》第一次的教学实践。课后,执教者经过多次与听课老师们的交流发现:本次教学设计及实践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从开课到初读感知环节的设计冗长且缺乏语文味,没有一以贯之地关注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来展开教学,多处需要调整改进。从开课形式可以看出,执教者关注的是将四年级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调动起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但是没有以寓言故事这种文体本身的特点来展开这节语文课的教学。随后揭示课题,让学生就课题提问,只是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没有突出寓言故事教学中的语文味,就是要从指导学生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内容入手,体会蕴含的道理。学习生字词之后,进入初读课文,厘清文章条理,了解故事梗概环节。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执教者的意图是在学生自由初读寓言故事后,初步感知并把握寓言故事的大意。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由于问题太大,太笼统,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只是初读课文,对文章意思的理解不够到位,完全无法讲出寓言故事的大意,也暴露出学生还不具备相应的阅读归纳能力,尽管执教者反复多次引导,显得十分费力,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效果甚微。以致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导致后面一些教学环节匆匆而过,到下课铃声响起,才刚刚上到第四环节中的“1.初知寓意”。教学设计上的第四环节中的2,3,4和第五、六环节已经没有时间上了。发现这些问题后,再次研读、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的修改和重新设计如下。
三、第二次教学实践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无论学习什么技艺,都要“练好基本功”,根据老师的指点认真、刻苦、坚持不懈地练习,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纪昌、飞卫的资料,搜集、阅读一些寓言故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应的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谈话激趣,认识生字词,提问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你们知道寓言故事都有哪些特点吗?今天让我们一起阅读第29课《寓言两则》中《纪昌学射》的故事。
2.学习生字词。
3.读寓言的题目。
师:读了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随机板书)
预设学生会提出的问题:跟谁学习射箭?纪昌为什么学射?纪昌是怎么学射的?纪昌学射的结果如何?《纪昌学射》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1.师:打开课本第139页自由读读这则寓言故事,看看刚才提出的哪些问题你能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答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说说)
2.教师择机给出搭桥的顺序词语:首先、接着、然后、最后。
学生说,教师小结;从文章的题目着手思考,抓住文章所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好方法。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几个词语能够使我们的表达更有条理。
三、品读纪昌学射的经过
品读第2,3,4自然段,理解纪昌练习眼力的经过。
(一)师:通过刚才的阅读,同学们了解了故事的梗概。你知道飞卫是让纪昌分哪两步练习眼力的?个别学生回答。
1.纪昌回家之后是怎么做的呢?默读第二自然段,用直线标出相关语句。
2.全班交流勾画的语句。
3.课件出示句子:“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从画横线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社老从“就开始练习”体会到:抓紧时间、认真、虚心好学、听从老师的指导。
从“躺在织布机下面”体会到:刻苦、认真、有决心。
虽算从“睁大”体会到:认真、专心。
从“注视”体会到:专心、认真、难度大。
从“两年以后”体会到:有毅力和恒心、坚持不懈。打不从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能体会到:纪昌练习眼力,听从老师的教导,会抓紧时间,很认真、刻苦,会动脑筋想办法,有决心、毅力和恒心,坚持不懈。
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来体会句子的含义,这是读懂句子的一种好方法。
5.通过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我们体会到了纪昌练眼力时的这种认真刻苦、坚持不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学生练读)
(二)师:到现在,纪昌认为自己的眼力已经练得相当到家了,他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就再次去拜见飞卫。可是,飞卫说他还不够,还要练习将极小的东西看成很大的东西。
1.按照名师飞卫的要求,纪昌开始了第二步的练习。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纪昌找了什么“小”的东西来练习?回到家后,又是怎么练习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用“_”勾画出句子来体会。
2.全班交流勾画出的句子,谈体会。课件出示句子:“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从“又开始练习”体会到:抓紧时间、认真好学、听从老师的指导。
从“一根长头发”体会到:小、难度大、决心大、有毅力。
从“一只虱子”体会到:小、难度大、决心大。
从“每天站”体会到:有恒心、有毅力、刻苦。
从“聚精会神”体会到:认真、专心地盯着“小”东西,可以看出练习的难度很大,足以见他的恒心、毅力与刻苦。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几句话。练习读。
师(资料补充):据《列子·汤问》上的记载,纪昌练习看虱子足足用了3年的时间。再加上练习盯住目标不眨眼所用的2年,纪昌前后用了5年的时间练习眼力!
(三)教师小结,指导练读:阅读理解纪昌练习将极小的东西看成很大的东西的过程中,同学们能自己通过抓重点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来体会,真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黄老师真高兴,同学们跟纪昌一样的认真好学,会学习!
师:让我们一起再次读读这几句话,去感受纪昌练眼力时的那种认真、刻苦与坚持不懈!
师:纪昌按照名师飞卫的指导,认真刻苦、坚持不懈,练好了眼力,最后结果是怎样的呢?(以读代讲)
四、再读课文,明白寓意师:纪昌学的是射箭,为什么飞卫要让他花那么多时间来练习眼睛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眨眼,把小东西看大这些本领呢?(基本功)
4.你认为有必要吗?联系实际说说基本功的重要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基本功是基础)
2.读了《纪昌学射》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你从纪昌身上学到了什么?全班交流,统一认识。
小结寓意:学习要从基本动入手,要有恒心和毅力,才会学有所成。能根据老师的指点,认真、刻苦、持之以恒练习,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五、寓言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你还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呢?一起来交流交流
六、作业布置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课外阅读《伊索寓言》。
(二)教学实录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你们知道寓言故事都有哪些特点吗?
生:我知道寓言故事就是用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目的的文章。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阅读第29课《寓言两则》中《纪昌学射》的故事。
学生齐读课题,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2.学习生字新词。
3.学生读寓言的题目,教师问:读了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说,教师有序板书(见后面)。
生:纪昌跟谁学习射箭?
生:纪昌为什么学射?
生:纪昌是怎么学射的?纪昌学射的结果如何?
生:《纪昌学射》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板书:
纪昌学射跟谁学?
为什么学?
怎么学?
结果如何?
寓意是什么?
4.师:请孩子们打开课本第139页,自由地读读这则寓言故事,看看哪些问题你能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答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说说。
生:课文主要讲了纪昌想成为神箭手,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先让他练眼力,然后才教他开弓、放箭,最后纪昌成了神箭手的故事。
师:纪昌学习射箭,练眼力都练了些什么?
生;飞卫让他先练眼力,盯着一个目标不眨眼,然后练习把极小的东西看成极大的东西。
教师择机给出搭桥的顺序词语——首先、接着、然后、
生:课文主要讲了飞卫是射箭能手;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首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接着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最后,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
5.教师小结:从文章的题目着手思考,抓住文章所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好方法。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几个词语能够使我们的表达更有条理。
6.师:通过刚才的阅读,同学们了解了故事的梗概。你知道,飞卫是让纪昌分哪两步练习眼力的?
生:第一步,练习眼睛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第二步,练习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
个别学生回答。
7.师:纪昌回家之后是怎么做的呢?请默读第二自然段,用直线标出相关语句。
全班交流后课件出示: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从画横线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从“就开始练习”体会到纪昌抓紧时间、认真、虚心好学、听从老师的指导。
生:我从“躺在织布机下面”体会到纪昌的刻苦、认真、有决心。
生:“睁大”让我体会到纪昌的认真、专心。我从“注视”体会到纪昌的专心、认真,练习的难度大。
生:从“两年以后”我体会到纪昌的坚持不懈,很有毅力和恒心。
师:是啊,纪昌练习眼力,听从老师的教导,会抓紧时间,很认真、刻苦,会动脑筋想办法,有决心、毅力和恒心,坚持不懈。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来体会句子的含义,这是读懂句子的一种好方法。
师:通过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我们体会到了纪昌练眼力时的这种认真刻苦、坚持不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学生练读)
8.师:到现在,纪昌认为自己的眼力已经练得相当到家了,他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就再次去拜见飞卫。可是,飞卫说他还不够,还要练习将极小的东西看成很大的东西。
按照名师飞卫的要求,纪昌开始了第二步的练习。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纪昌找了什么“小”的东西来练习?回到家后,又是怎么练习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用“_”勾画出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体会。
全班交流,出示文字课件:
“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生:我从“又开始练习”体会到纪昌抓紧时间、认真好学、听从老师的指导。
生:“一根长头发”让我体会到东西很小,练习难度大,纪昌的决心也大,还很有毅力。
生:“一只虱子”再次让我体会到东西的小,练习难度较大,同时也看出纪昌的决心也大。
生:从“每天站”我体会到纪昌很有恒心,很有毅力,练习很刻苦。
生:“聚精会神”让我体会到纪昌的认真、专心地盯着“小”东西,由此看出练习的难度很大,可见他的恒心、毅力与刻苦。
师:能不能带着你们的感受读一读这几句话?学生练习读。
9.师(资料补充):据《列子·汤问》上的记载,纪昌练习看虱子足足用了3年的时间。再加上练习盯住目标不眨眼所用的2年,纪昌前后用了5年的时间练习眼力!
10.教师小结,指导练读:阅读理解纪昌练习将极小的东西看成很大的东西的过程中,同学们能自己通过抓重点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来体会,真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黄老师真高兴,同学们跟纪昌一样认真好学,会学习!
师:让我们一起再次读读这几句话,去感受纪昌练眼力时的那种认真刻苦与坚持不懈!
学生练习朗读。
11.师:纪昌按照名师飞卫的指导,认真刻苦与坚持不懈练好了眼力,最后结果是怎样的呢?(以读代讲,学生一读就明白了)
12.师:读到这里黄老师有一个不明白的问题——纪昌学的是射箭,为什么飞卫要让他花那么多时间来练习眼睛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眨眼,练习把小东西看大这些本领呢?
生:为了给练习射箭打好基础。
生:为开弓放箭、正式练习射箭练好基本功。
师:你认为有必要吗?联系实际说说基本功的重要性。
生:我认为有必要,基本功是任何一样技艺的基础,就拿我学习毛笔书法来说吧,首先书法老师让我从握笔、调笔练起,练了好几节课后,才练习双勾,然后写横画、竖画。
生:我也认为很有必要。我学习弹钢琴,老师也是先要求我练习指法,先单手,再双手。这些都是基本功。老师说基本功练好了,以后才能弹曲子。
13.师:读了《纪昌学射》这个寓言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们从纪昌身上学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统一认识。
请几个学生说后,教师小结寓意:无论学习什么都要练好基本功,能根据老师的指点,认真刻苦、坚持不懈、有恒心和毅力地练习,才会学有所成。
14.师:寓言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你们还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呢?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读过《曾子杀猪》《南辕北辙》。
生:我读了《郑人买履》,很受启发。
生:我读了《狐假虎威》《画蛇添足》,觉得寓言故事很有意思。
15.作业布置: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课外阅读《伊索寓言》。
(三)第一次、第二次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比较
针对第一次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修改后第二次教学设计中改动一:开课形式。表明执教者的语文本位意识得以体现,执教者的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你们知道寓言故事都有哪些特点吗?”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体裁,为后续教会学生阅读寓言故事明确了方向,指向寓言故事教学的重点之一——把握故事的主要意思。
改动二:教师板书课题后,从课题入手引出生字词教学,让学生读课题后提问,接着学生围绕刚才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开始初读课文,厘清文章条理,了解故事梗概。这样一修改,执教者将“学生读课题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与“了解寓言故事的大意”结合,让学生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连接各问题答案,连接起来就成了故事大意。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通过自读归纳,教师在学生归纳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行了归纳概括寓言故事大意的方法训练,落实了单元乃至年段语文训练点。这样既有机整合了语文教学资源,大大节省了时间,又充分关注了寓言故事教学中的语文知识点,为后续把握故事内容埋下了伏笔,也突出了寓言故事教学中的语文味,就是要从指导疏通文义入手,把握故事内容之后,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突显语文学习就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习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目的;突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改动三:在“品读纪昌学射的经过”这一环节中,“从画横线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这一问题引入是一个先扶后放的过程。此环节的改动,充分落实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训练的相关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理解,一步一步揭示寓意,体现了语言文字教学的落实,让寓言故事教学的语文课的语文味更浓。
改动四:在“品读纪昌学射的经过”后,增加“资料补充”这一环节。充分体现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就应该有效运用语文资源,利用寓言故事的起源、历史,激发学生去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扎扎实实体现这是根据寓言故事文体的特点,再展开语文教学的语文课。
四、研究结论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交际工具,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运用的妙处。语文是文化载体,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浸润于语文所描述的美好情景之中。字、词、句、段、篇,是阅读教学体系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在一篇篇课文中,它们互相依存,整体关联,没有谁可以孤悬于文本之外,成为一个超越文本的独立教学体。因此,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上,字词的训练一定要扎实。语文教学改革专家杨再隋教授针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应奠基固本的“三实”观点:“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教学落实”。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教学,应该注意指导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蕴含道理、捕捉编者意图、了解寓言特点、注重拓展延伸、增加文化积累,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比较前后两次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目标一致的情况下,不同的教学设计在实际课堂上实施下来,对学生听说读写思等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不一样的。改进后的教学,从寓言故事的题目引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体裁特点。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提问质疑,引导学生自读寓言故事,整体感知故事大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已经具备的语文能力去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扶”上一把,使单元训练点——学习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水到渠成地得以落实。
在品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应“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注重词语的理解,抓住重点词语品读理解、诵读,让学生明白语言文字蕴含的意思,教给学生品词析句的方法,由扶到放。例如,对于“纪昌第二步练习是怎么练的?”这个问题学生知道从句子中找到重点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上下文品读揣摩。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是扎实的,这样一路品味下来,寓言故事的寓意跃然纸上,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到一起,避免将这种蕴含做人做事道理的寓言故事课上成思想品德课。
语文课原本就应该充满语文味,就应该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间品味,领悟感受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表情达意的,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