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班级评价制度的主导者是班主任。班主任个人的价值观和教育视野决定了他会建立怎样的评价制度。如果班主任一心只想着学生的考试分数,也只看重考试分数,那么他的评价的重点就一定是考试分数,其他不重要。如果班主任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发展学生,而发展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要从多视角评价学生,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那么他一定会对学生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班主任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班级评价。学习相关政策和理论,可以帮助班主任建立正确的评价观。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应该成为班主任构架班级评价体系总的指导思想。
建立评价制度的依据主要有三个。
1.我国的教育方针
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的意思不是培养全才,而是指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不能一直抓分数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按国家教育方针,班级评价制度要触及“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所以班级评价是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018年,北师大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提出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六大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又分出十八个基本要点。这一研究成果对素质教育内涵予以了具体阐述。在研究成果发布会上,课题组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我国长期存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效。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完善评价标准入手。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引自各大媒体的有关报道)
核心素养的标准颇多,在学校教育中全面贯彻难度很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指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即它解决了我们“该做些什么”的问题。对班级教育而言,核心素养的十八个要点完全可以作为制定评价项目的参考。
3.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该理论一经提出,迅速产生了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尤其是在教育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已非常成熟。该理论认为,人与生俱来地具有多种智能(目前认定了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只是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不一样。传统的教育过于偏重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教育评价也是如此。如果孩子这两方面的智能较强,会在学校的各种考试中取得优良的成绩,被认为是优秀学生。与此相反,如果这两种智能较弱,即使其他智能再好,也难以被评价认可,由此对很多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加德纳认为,如果能调整教学和评价的方式,会让更多的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成为更好的自己。事实上,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都能被培养成人才。
多元智能理论对建立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无论是国家的教育方针还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是多元智能理论,对培养学生的理解是相通的。参见下表。
表1 等元智能理论与我国教育方针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融合
这些政策和理论让班主任构架“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不是让学生的发展适合现有的评价体系)有了信心和底气,但实际上班主任不可能完全用这些理论来指导班级的评价体系的具体构架工作。过于全面的评价制度的体量太过庞大,难以操作和实施。理论只是指明了行动的方向和路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