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学生无视教师的尊严时,教师要能够鼓舞他寻找遗失的美好,唤醒他本性中的善良,从而获得其情感上的认同,使之能够放下敌意,打开心扉,愿意与你真诚地交流。
情景再现
刚接手这个班级时,班主任就告诉我班里有一位个性较强的同学。虽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当我面对他连续好几节语文课上旁若无人地与前后桌同学讲话、调笑,对管理以白眼或冷笑作为回应,甚至以拍桌面、踢桌脚来发泄情绪的时候,还是很焦虑。在忍无可忍之下,我决定找这个“霸王”谈谈。站在办公室里,他双手插兜,本就高出我七八公分还高昂着头,用下巴对着我的头顶,眼睛透过镜片自上而下地“睥睨”着我,浑身散发着“我不怕你,你奈我何”的挑衅味道。看到如此场景,我意识到一旦火力全开只能引发“战争”,于是我对他说:“你在和同学说什么有趣的事?也说给我听听。”他却歪着头答非所问:“老子怎么了?”
临场应对
从语气以及姿态来看,他明显存在着“个人神话”的心理特点,骄傲地认为自己是独特而无所不能的,内心对我完全封闭。我迅速让自己冷静下来,肯定了他在课外阅读主动性强、古诗文背诵速度快等优点,并提到苏东坡、辛稼轩幼时读书也有博闻强识的优点。或许未曾想过我会这样比较,他听后尴尬地笑了笑,我看到他的目光中已然多了一点柔和。
紧张的气氛得到了缓和,我指出他在课上的行为已经影响到课堂的纪律,并建议他将有些话题放到课后交流。尽管我语气平和,但当他意识到我在批评他时,那种“针尖对麦芒”的紧张空气再一次弥漫开来,唯一的改变就是他不再用激烈的言辞来彰显个性。看他油盐不进的态度,我决定冷处理,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语文,并且给予他自由处理作业的权利,但前提是不能扰乱课堂秩序。这样的“建议”显然让他有些意外。“可以自由看书吗?”“限于语文。”就是这句问话让我认定他“顽劣”的表象下有一颗好学求进之心。之后的语文课上,他经常捧着一本书安安静静地看。我会不时地向同学们推荐他阅读的书目,慢慢地,他在班级里获得了认同感,也明显地改变了对我和语文的态度。
技巧点拨
此案例我采用的是因势利导法和冷处理法。前者指在某些可能引起师生情感冲突的特定场合,教师应回避正面的批评教育,拿出一定的宽容和智慧,以和悦的脸色、平静的语气和积极的谈话内容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希冀,借此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先亲其师,再重其道。后者指当学生行为出现反复,与之无法达成共识,交流陷入胶着状态时,采取表面上“放任自流”的方式来让学生审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
因势利导法和冷处理法分别是利用心理学中“罗森塔尔效应”和“淬火效应”总结出的方法,两种方法虽然一“热”一“冷”,但都可以帮助学生逐渐认同自己,从而获得在群体中的归属感。
拓展迁移
以上两种方法适用于处理“刀枪不入”、自控力弱、有强烈个人意识的学生出现的问题。如案例中面对学生无视教师尊严、负面情绪反复出现的情况,先温言鼓励再微泼冷水,使之知晓教师对他价值的认可,也让他明白教师所谓的“放任”并不是给予他毫无限制的自由。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冷热都要把握好度。面对一个情绪化的学生,点到为止即可,不能喋喋不休。
一次课堂默写进行了一半时,一个坐在靠后位置的学生课桌里发出窸窸窣窣的翻书声,我下意识说:“请那些把书放在课桌里的同学将书放至桌面。”他不为所动。我慢慢走到他位子旁,轻叩书桌,说:“把书拿到上面来。”他似乎对我将他的“罪行”昭知天下的做法异常不满,竟迅速地抽出书重重地摔在了课桌上,“啪”的一声脆响,引得全班同学看向我们,我霎时觉得热血上涌,那本书就像是摔在了我的脸上。空气凝固了,同学们似乎都在等待我的反应。我意识到,如果以硬碰硬的方式处理,只能激化矛盾,闹得不可收场。我努力克制自己冲动的情绪,移开书看了一眼默写本,说:“×××原来只是一两个空没默出来,看来是奔着满分去的,这种向上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就是这个方法——用得有点提心吊胆吧?(生笑)看来当一个优秀的人真是不太容易啊!(该同学唇边已有羞涩的笑影)等下了课我请你来办公室一起探讨让你变得更优秀的方法,好吧?现在继续默写。”同学们包括他又重新把关注点转回到了默写上。
教育感悟
学生公开挑衅教师,其实并不是有意而为之。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更注意维护自身的尊严,更渴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独特性的肯定,但由于年轻气盛,常常会毫无顾忌地选择一些不太成熟的行为方式。
当学生的尊严与教师的尊严相遇时,教师既不能端架子,也不能无原则地退让。要深刻理解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变化,一方面多给学生鼓励、欣赏、包容和期待,一方面需告诫学生要为自己不当的言行负责。
蔡元培曾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身为教者,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穿越时空看待那些未来将会熠熠闪光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