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我们以是否增加了评价主体(既有教师、家长,也有学生本人和同学)来权衡多元评价的推进。相信老师们在具体实践中也更深刻地体认到评价主体的实质性参与才是多元评价真实有效的重要参照,而不是某项活动结束时多元“评语”的呈现。以下几种方式可以作为参考。
一、通过家长介入评价活动,促进家校间更为密切地合作
无论学校有着怎样先进、前沿的思想,无论班级有着怎样明确的发展方向,目标的达成都有赖于每位教师与每个家庭建立起亲密、合作的联系,这样才能把一条条教育思想变成一个个具体的教育实践行为。只有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互相配合、相互支持,建立良性的家校关系,才会有和谐的教育环境,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有责任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家长明确你的教育思想和班级目标。为了家长有效参与到评价中,我们还应对家长评价形式和侧重点给予指导。以作业项目评价为例,在邀请家长参与评价之前,我们会对如何评价孩子的作业给予精要说明:家长侧重从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自觉性(是否需要督促)、速度(是否磨蹭、拖沓)、态度(作业书写是否认真、正确、规范)、任务外的求知学习(学会根据自我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自我补救)等方面来评估。这样的引导有利于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而不是简单地陪读,检查作业的对错,教育合力就不言而喻了。
为了让家长系统了解班级发展目标,我们需要探讨一种比较系统的沟通形式,引导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全程管理中来。为让家长配合学校把相应的家庭规训细则落实到学生家庭生活指导中,笔者通常会以书信的形式给家长提出具体的建议。如在开学初,全班讨论制定本学期班级学生习惯养成重点,围绕重点再拟定出每个月需要具体落实的学校、家庭规训细则,制定出相应的评价表,在实施前以书信的形式将建议传达给家长。以下是笔者2008年在五(4)班的阶段性目标落实中给家长的建议:
尊敬的家长:
根据本班学生特点,以及家长所反映的孩子的在家表现,今年上半年班级管理将从“学习习惯”和“日常生活习惯”入手,重点让学生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孝敬父母是自己的本分,同时明确在家庭和班级应该担当的责任。特制定本学期学生在校规训细则和家庭规训细则。条目不贪多求全,尽量做到列一条落实一条。要使细则要求逐步成为孩子一生的好习惯,离不开您的协同管理与督促。现将家庭规训细则评价表下发,请您结合每月重点,先和孩子一起自评,并结合孩子实际在相应备注栏注明特别需要改进的细节要求,列出阶段改进重点,商讨改进措施,月末按月重点分项复评,提出下一步目标。谢谢。(细则表见下)
家庭规训细则评价表
月份 |
归训细则 (具体要求细则见班 级规则,此略) |
细节自评 (列出改进重点) |
月评 (请家长结合月要 求和改进重点用文 字评价) |
三月 |
三月重点一: 放学按时回家 |
|
|
三月重点二: 自觉完成作业 |
|
|
|
四月 |
四月重点一: 行为文雅有礼 |
|
|
四月重点二: 讲究个人卫生 |
|
|
|
五月 |
五月重点-: 注意个人形象 |
|
|
五月重点二: 注重情感沟通 |
|
|
|
六月 |
六月重点一: 丰富业余生活 |
|
|
六月重点二: 关心父母亲人 |
|
|
|
学期自我 总结 |
本学期最大的收获 |
|
|
家长寄语 |
孩子下学期习惯养成建议
|
|
当然,这种家校评价方式只是沟通手段之一,工作中教师尽量设法建立全方位、立体式家校沟通网络,除了传统的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现代交流手段的作用,比如建立班级博客、创建家长QQ群、开通校讯通等,如此便捷的现代手段对于在城市中奔波的家长而言,都是不错的选择。以下是一位家长给我的几则校讯通信息,由此可见一斑。
近段时间感觉小伟有明显进步,大了,懂事了,也知道体贴人了。对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非常感谢王老师的鼓励。每开一次家长会我都能从王老师那得到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学会了赏识孩子,学会了……用了以后还真管用。我自己是做管理的,深深知道现在的学生情商教育要比智商教育重要得多,所以非常希望老师在班内给小伟多安排一些任务,加强他的责任心和自信心,让他在班内得到锻炼以后,走向学校活动,走向社会活动。现在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与人沟通、交往能力普遍较差,加上家长又忙于工作,孩子更加孤单,所以希望老师多安排一些课外活动,让孤独的孩子多一些游戏和玩耍的机会,让他们在游戏和玩耍中提高情商。(10月15日)
小伟的演讲稿我看了,写得挺好,谢谢王老师。看得出孩子挺积极,但自信心好像不足,还请王老师多给他鼓励,我的鼓励效果不大,他觉得母亲都是在夸大孩子的优点(他是个低调保守的孩子)。关于安排班级课外活动的事,知道老师兼顾工作和家庭的责任,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其实可以利用家长的力量,同时锻炼孩子的组织能力。家长们为了孩子,很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本来家长周末就是陪孩子,所以您只要找个机会让有意愿的家长互相认识一下,剩下的就是我们家长的事了。家长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们多一些户外活动,更主要的是看孩子如何待人接物,并加以引导。再次感谢王老师就竞选一事对孩子的赏识,今晚我们俩一定努力准备功课,相信他一定能够成功。(10月28日)
这几天出差,很高兴孩子竞选得了第二名,其实名次不重要,重在参与,孩子参与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很高兴老师和同学如此器重他,给他这个机会。孩子觉得竞选校长小助理有些“麻烦”,希望老师多多引导,我也会为他打气加油。
另外,小伟有一个特长,他有满肚子的笑话和脑筋急转弯,我曾经建议他每天午休后给全班同学说个小笑话,一来让同学们醒醒神,下午有精神上课,二来也培养孩子们的幽默感,小伟只是抛砖引玉,以后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锻炼孩子们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些小活动让老师您的小助理来组织,再让小助理安排小伟来说,就可以了。我们两个大人面对一个孩子有时都觉得力不从心,您要面对那么多孩子,还有自己的孩子和家务,所以我特能理解老师的辛苦,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千万别累坏了身体。保重!(11月7日)
这些温暖而智慧的文字,给了我动力和信心。对于家长的留言我都会认真回复。“孤掌难鸣”,教育更是这样,它需要家长和老师、学校与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才能更好地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必要的、及时的沟通少不了。这能增进彼此的理解,家长的合理化建议还能促进我们的工作。事实证明,凡是家长与教师之间经常互通信息的学生,进步更明显,自信心更强。上文的小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当然,我们面对的是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群体,不要期望每位家长都能够像这位家长一样可以与我们深度互动。交往中我们要善于始终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接纳各个层次的家长以及来自家长的各方面的信息,然后再进行去伪存真的辨别处理,及时给予引领性反馈。哪怕一张简单的便签,抑或一张真诚的汇报与商讨函,都可以拉近家长与老师的心理距离。
家长一旦从心底认同你的做法,感受到你对孩子的关爱以及对他的理解,他会发自内心地敬重你并支持班级工作。而家长对教师和班级管理方式的认同,也会直接投射到学生的思想中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中,有利于班级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规训目标的达成。
二、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促进学生用接纳、辩证的眼光认识自己和他人
道德的形成是社会教化和个人内化相结合的过程。要想使规则内化为学生的自动化习惯直至形成品德,离不开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规训引导。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构建一种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十分关键。
工作中,我通过让学生对自己在班级日常规训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以及结合班级阶段性目标确立个人阶段性改进重点,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在评价中培养自我反思意识;同时,引入同学互评机制,让学生站在他者的角度学会公正、客观地判断,参与管理,形成他律约束机制。评价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同规则进而自觉遵守,促进规则的内化。
以作业评价为例:同学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主要是针对前后作业态度的比较,比如书写是否认真,字迹工整与否,有错是否及时订正;尤其是听读作业,通过同学互查的方式,起到监督与反馈的作用。再通过小结评语等形式,互评中表达出对同学的肯定与真诚建议,个人则结合目标反思式自评,在自我对照中加强对规则的认同以及行动反思,增强对规则的内化。
规则的内化需要学生对规则认同,内心建立起自己的规则。而这种内部控制的建立需要外界的介入式提醒和督导。因此在多元评价中,还需探讨如何构建人人参与班级管理与评价的管理模式,“小组互评”是笔者近年来推行的班级评价的重要方式。在小组互助式评价中,对子小组双方开展竞赛,根据相应的评价项目相互评价,每个组员都承担着相应的评价任务,同时也接受着对方的评价和监督。评价项目公开,双方可以及时比对、取长补短。
评价中,有意淡化评比结果,以培养学生良性竞争意识,培养向他人学习的心态。我设计了“小组评比礼物互赠活动”,暂时落后的小组向优胜的对子组送小礼物时,要真诚地看着对方的眼睛,送上一句真诚的赞美,赢家也要积极回应,恰当地表示谢意并说出对方的一个优点。为了保证赞美发自内心,在仪式之前抽出专门的时间让各自小组开展给对方小组“找优点”的活动,每人至少找到一条对子小组中值得自己小组借鉴学习的优点备用。
学生们在这种氛围的感召下,不仅逐步学会了评价他人,欣赏他人,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赞美,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学会了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同学的回答,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自我评价的信心,学会了客观地认识自我。激励机制的引进,让学生体验到的是被他人认可的幸福,老师、家长和同学对他的信任与期待,不仅化作了动力,也体现出一种约束,会促使他们更加自律,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从而促进规则的内化。
“小组捆绑式评价”评比,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制衡作用,各项评比是公开的,各小组可及时查看、随时反馈、及时矫正,促进了组内自我管理意识的强化,确保了每名学生都有“赢”的机会,“输”了也有弥补的机会。因此,每月的评比每个对子组之间的差距都不会太大,在“拉锯”式竞争中彼此都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