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化学专题4--氧化还原反应
水热法制备Fe3O4纳米颗粒的反应是3Fe2++2S2O
 +O2+xOH-===Fe3O4+S4O
 +2H2O,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每生成1mol Fe3O4,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3mol | 
B.Fe2+和S2O 都是还原剂 | 
  
| C.1mol Fe2+被氧化时,被Fe2+还原的O2的物质的量为1/3mol | 
| D.x=2 | 
已知I-、Fe2+、SO2、Cl-和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顺序为SO2>I->Fe2+>H2O2>Cl-,则下列反应不可能发生的是( )
A.2Fe3++SO2+2H2O===2Fe2++SO +4H+ | 
  
| B.I2+SO2+2H2O===H2SO4+2HI | 
| C.2Fe2++I2===2Fe3++2I- | 
| D.H2O2+SO2===H2SO4 | 
若(NH4)2SO4在强热时分解的产物是SO2、N2、NH3和H2O,则该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和未发生变化的N原子数之比为( )
| A.1:4 | B.1:2 | 
| C.2:1 | D.4:1 | 
在浓盐酸中H3AsO3与Sn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Sn2++2H3AsO3+6H++18Cl-==2As+3SnCl62-+6M。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组合是(  )
①氧化剂是H3AsO3 ②还原性:Cl->As 
③每生成1 mol As,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3 mol
④M为OH- ⑤SnCl62-是氧化产物
| A.①②④⑤ | B.①③⑤ | 
| C.①②③④ | D.只有①③ | 
根据下表信息,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序号  | 
   氧化剂  | 
   还原剂  | 
   其他反应物  | 
   氧化产物  | 
   还原产物  | 
  
| ①  | 
   Cl2 | 
   FeBr2 | 
   Cl-  | 
  ||
| ②  | 
   KMnO4 | 
   H2O2 | 
   H2SO4 | 
   O2 | 
   Mn2+ | 
  
| ③  | 
   KClO3 | 
   浓盐酸  | 
   Cl2 | 
   ||
| ④  | 
   KMnO4 | 
   浓盐酸  | 
   Cl2 | 
   Mn2+ | 
  
 
A.表中①组反应的氧化产物只能是FeCl3
B.氧化性强弱比较:KMnO4>Fe3+>Cl2>Fe2+
C.④的离子方程式配平后,H+的化学计量数为16
D.表中③还原产物是KCl
下列叙述I和II均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 
   陈述I | 
   陈述II | 
  
| A | 
   NH4Cl为强酸弱碱盐 | 
   用加热法除去NaCl中的NH4Cl | 
  
| B | 
   Fe3+具有氧化性 | 
   用KSCN溶液可以鉴别Fe3+ | 
  
| C | 
   溶解度:CaCO3<Ca(HCO3)2 | 
   溶解度:Na2CO3<NaHCO3 | 
  
| D | 
   SiO2可与HF反应 | 
   氢氟酸不能保存在玻璃瓶中 | 
  
NaHSO3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均可被过量KIO3氧化,当NaHSO3完全消耗即有I2析出,根据I2析出所需时间可以求得NaHSO3的反应速率。将浓度均为0.020mol·L-1NaHSO3(含少量淀粉)10.0ml、KIO3(过量)酸性溶液40.0ml混合,记录10~55℃间溶液变蓝时间,55℃时未观察到溶液变蓝,实验结果如右图。据图分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40℃之前与40℃之后溶液变蓝的时间随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反 | 
| B.图中b、c两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相等 | 
| C.图中a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为5.0 ×10-5mol·L-1·s-1 | 
| D.温度高于40℃时,淀粉不宜用作该试验的指示剂 | 
汽车剧烈碰撞时,安全气囊中发生反应10NaN3+2KNO3→K2O+5Na2O+16N2↑。若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多1.75mol,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生成42.0LN2(标准状况) | 
| B.有0.250molKNO3被氧化 | 
| C.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25mol | 
| D.被氧化的N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75mol | 
已知氧化性Br2>Fe3+。FeBr2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l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 Fe2++b Br-+c Cl2→d Fe3++ e Br2+ f Cl-
下列选项中的数字与离子方程式中的a、b、c、d、e、f一一对应,其中不符合反应实际的是
| A.2 4 3 2 2 6 | B.0 2 1 0 1 2 | 
| C.2 0 1 2 0 2 | D.2 2 2 2 1 4 | 
一定量的CuS和Cu2S的混合物投入足量的HNO3中,收集到气体VL(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Cu2+和SO42-)加入足量NaOH,产生蓝色沉淀,过滤,洗涤,灼烧,得到CuO12.0g,若上述气体为NO和NO2的混合物,且体积比为1﹕1,则V可能为
| A.9.0L | B.13.5L | C.15.7L | D.16.8L | 
下列应用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Na2O2用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 | 
| B.工业上电解熔融状态的Al2O3制备Al | 
| C.工业上利用合成氨实现人工固氮 | 
| D.实验室用NH4Cl和Ca(OH) 2制备NH3 | 
向27.2gCu和Cu2O的混合物中加入某浓度的稀硝酸0.5L,固体物质完全反应,生成NO和Cu(NO3)2,在所得溶液中加入1.0mol/L的NaOH溶液1.0L,此时溶液呈中性。金属离子已完全沉淀,沉淀质量为39.2g。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u与Cu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 
| B.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6mol/L | 
| C.产生的N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8L | 
| D.Cu、Cu2O与硝酸反应后剩余HNO3为0.2mol | 
科学家最近研究出一种环保、安全的储氢方法,其原理可表示为:
 NaHCO3+H2
HCOONa+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储氢、释氢过程均无能量变化 | 
| B.NaHCO3、HCOONa均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 
| C.储氢过程中,NaHCO3被氧化 | 
| D.释氢过程中,每消耗0.1molH2O放出2.24L的H2 | 
下列单质或化合物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NaHSO4水溶液显中性 | 
| B.SiO2与酸、碱均不反应 | 
| C.NO2溶于水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 D.Fe在足量Cl2中燃烧生成FeCl2和FeCl3 | 
将0.195g锌粉加入到20.0mL的0.100 mol·L-1MO2+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则还原产物可能是
| A.M | B.M2+ | C.M3+ | D.MO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溴易挥发,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封 | 
| B.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成蓝色的物质一定是Cl2 | 
| C.某溶液加入CCl4,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 | 
| D.某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含有Ag+ | 
下图所示最验证氯气性质的徼型实验,a、b、d、e是浸有相关溶液的滤纸。向KMnO4晶体滴加一滴浓盐酸后,立即用另一培养皿扣在上面。
已知:2KMnO4+16HCl→2KCl+5Cl2↑+2MnCl2+8H2O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 A | 
   a处变蓝,b处变红棕色 | 
   氧化性:Cl2>Br2>I2 | 
  
| B | 
   c处先变红,后褪色 | 
   氯气与水生成了酸性物质 | 
  
| C | 
   d处立即褪色 | 
   氯气与水生成了漂白性物质 | 
  
| D | 
   e处变红色 | 
   还原性:Fe2+>Cl- | 
  
火法炼铜首先要焙烧黄铜矿,其反应为:2CuFeS2+O2→Cu2S+2FeS+S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O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 
| B.CuFeS2仅作还原剂,硫元素被氧化 | 
| C.每生成1molCu2S,有4mol硫被氧化 | 
| D.每转移l.2 mol电子,有0.2mo!硫被氧化 | 
某含铬Cr2O72- 废水用硫亚铁铵[FeSO4·(NH4)2 SO4·6H2O]处理,反应中铁元素和铬元素完全转化为沉淀。该沉淀干燥后得到n molFeO·FeyCrxO3。不考虑处理过程中的实际损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耗硫酸亚铁铵的物质量为n(2-x)mol | 
B.处理废水中Cr2O72- 的物质量为 mol | 
  
| C.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3nx mol | 
| D.在FeO·FeyCrxO3中3x=y | 
NaCl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5℃,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 
| B.石灰乳与Cl2的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 
| C.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运,所以Cl2不与铁反应 | 
| D.如图所示转化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 7Li+中含有的中子数与电子数之比为2︰1
② 在C2H6分子中极性共价键与非极性共价键数之比为3︰1
③ 常温下,11.2 L的甲烷气体中含有的氢、碳原子数之比为4︰1
④ 5.6 g铁与足量的氯气反应失去的电子与参与反应的铁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 A.① ② | B.② ③ | C.① ③ | D.③ ④ | 
化学方程式可简明地体现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已知:
氧化还原反应:
2FeCl3 + 2HI = 2FeCl2 + I2 + 2HCl; 2Co(OH)3 + 6HCl = 2CoCl2 + Cl2↑ + 6H2O
2Fe(OH)2 + I2 + 2KOH= 2Fe(OH)3 + 2KI; 3I2 + 6KOH=" 5KI" + KIO3 + 3H2O
复分解反应:
2HSCN + K2CO3 =" 2KSCN" + CO2 ↑ + H2O; KCN + CO2 + H2O =" HCN" + KHCO3
热分解反应:
4NaClO 
 3NaCl + NaClO4;NaClO4
 NaCl + 2O2↑
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 A.氧化性(酸性溶液):FeCl3>Co(OH)3>I2 | 
| B.还原性(碱性溶液):Fe(OH)2>I2>KIO3 | 
| C.热稳定性:NaCl>NaClO4>NaClO | 
| D.酸性(水溶液):HSCN>H2CO3>HCN |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序号 | 
   氧化剂 | 
   还原剂 | 
   其它反应物 | 
   氧化产物 | 
   还原产物 | 
  
| ① | 
   Cl2 | 
   FeBr2 | 
   / | 
     | 
   Cl-![]()  | 
  
| ② | 
   KClO3 | 
   浓盐酸 | 
   / | 
   Cl2 | 
     | 
  
| ③ | 
   KMnO4 | 
   H2O2 | 
   H2SO4 | 
   O2 | 
   Mn2+ | 
  
A.表中①组的反应可能有一种或两种元素被氧化
B.氧化性强弱的比较: KClO3>Fe3+>Cl2>Br2
C.表中②组反应的还原产物是KCl,电子转移数目是6e-
D.表中③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 3H2O2 + 6H+=2Mn2+ + 4O2↑+ 6H2O
已知FeS2与某浓度的HNO3反应时生成Fe(NO3) 3、H2SO4和某单一的还原产物,若FeS2和参与反应的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则该反应的还原产物是
| A.NO2 | B.NO | C.N2O | D.NH4NO3 | 
实验室将9 g铝粉跟一定量的金属氧化物粉末混合形成铝热剂。发生铝热反应之后,所得固体中含金属单质为18 g,则该氧化物粉末可能是(  )
①Fe2O3和MnO2 ②MnO2和V2O5        ③Cr2O3和V2O5    ④Fe3O4和FeO
|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将Cu与CuO的混合物20.8g加入到50mL 18.4mol/L浓H2SO4中,加热充分反应至固体物质完全溶解(产生气体全部逸出),冷却后将溶液稀释至1000ml,测得c(H+)=0.84mol/L;若要使稀释后溶液中的Cu2+沉淀完全,应加入6.0mol/L的NaOH溶液的体积为:
| A.100mL | B.160mL | C.240mL | D.307mL | 
将一定量的氯气通入30mL浓度为10.00mol/L的氢氧化钠浓溶液中,加热少许时间后溶液中形成NaCl、NaClO、NaClO3共存体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与NaOH反应的氯气一定为0.3 mol | 
| B.n(Na+):n(Cl-)可能为7:3 | 
| C.若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n mol,则0.15<n<0.25 | 
| D.n(NaCl):n(NaClO):n(NaClO3)可能为11:2:1 | 
某离子反应中涉及H2O、ClO—、NH4+、H+、N2、Cl—六种微粒。其中N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还原剂是Cl— | 
| B.消耗1 mol还原剂,转移6 mol电子 | 
| C.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 | 
| D.反应后溶液的酸性明显增强 | 
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它与酸性
溶液的反应方程式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成l mo1 需消耗0.4mo1![]()  | 
  
| B.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减小 | 
C.该反应中NO 被还原 | 
  
D.X表示的粒子是![]()  | 
  
新型纳米材料MFe2Ox(3<x<4)中M表示+2价的金属元素,在反应中化合价不发生变化。常温下,MFe2Ox能使工业废气中的SO2转化为S,流程如下: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MFe2Ox是还原剂 | 
| B.SO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 
| C.x>y | 
| D.SO2发生了置换反应 | 
下列过程中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 A.用SO2漂白纸浆和草帽辫 | 
| B.用氯化铁溶液腐蚀印刷线路板上的铜膜 | 
| C.用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防止金属被腐蚀 | 
| D.高温下用焦炭还原SiO2制取粗硅 | 
已知:还原性HSO3¯>I¯,氧化性IO3¯> I2。
 实验Ⅰ:在一定量NaHSO3的溶液中逐滴加入KIO3溶液;
 实验Ⅱ:在一定量的KIO3溶液中逐滴加NaHSO3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实验中溶液的pH变化趋势相同 | 
| B.两实验中生成等量I2时,转移电子数的物质的量相同 | 
| C.在实验Ⅰ的过程中,若NaHSO3初始量为3mol,当溶液中I¯与I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时,氧化产物为3.2mol | 
| D.过程Ⅱ中,可以用淀粉作为滴定指示剂,判定第一阶段的反应终点 | 
由一种阳离子与两种酸根离子组成的盐称为混盐。混盐CaOCl2在酸性条件下可以产生氯气。该混盐 ( )
| A.水溶液呈中性 | 
| B.与硫酸反应产生1mol氯气时转移2mol电子 | 
| C.水溶液不能使淀粉-KI试纸变蓝 | 
| D.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 
某磁黄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xS(S为-2价),既含有Fe2+又含有Fe3+。将一定量的该磁黄铁矿与100mL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注:矿石中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生成硫单质2.4g,FeCl2 0.425mol和一定量H2S气体,且溶液中无Fe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00mL的盐酸中HCl物质的量浓度为7.5mol/L | 
| B.生成的H2S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 | 
| C.该磁黄铁矿中FexS的x=0.85 | 
| D.该磁黄铁矿FexS中,Fe2+与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 
CuSO4溶液中加入过量KI溶液,产生白色CuI沉淀,溶液变棕色。向反应后溶液中通入过量SO2,溶液变成无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滴加KI溶液时,KI被氧化,CuI是还原产物 | 
| B.通入SO2后,溶液变无色,体现SO2的还原性 | 
| C.整个过程发生了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 
| D.上述实验条件下,物质的氧化性:Cu2+>I2>SO2 | 
某含铬Cr2O72-废水用硫酸亚铁铵[FeSO4·(NH4)2 SO4·6H2O]处理,反应中铁元素和铬元素完全转化为沉淀。该沉淀干燥后得到n molFeO·FeyCrxO3,其中Cr的化合价为+3价。不考虑处理过程中的实际损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耗硫酸亚铁铵的物质的量为n(2-x)mol | 
B.处理废水中Cr2O72- 的物质的量为 mol | 
  
| C.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3nx mol | 
| D.在FeO·FeyCrxO3中3x=y | 
在离子浓度都为0.1 mol·L-l的下列溶液中,加入(通入)某物质后,发生反应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在含Ag+、Cu2+的溶液中加入Zn:Ag+、Cu2+ | 
| B.在含Fe3+、Br2的水溶液中滴加KI溶液:Fe3+、Br2 | 
| C.在含NH4+、HCO3-的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NH4+、HCO3- | 
| D.在含[Al(OH)4]-、OH-的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Al(OH)4]-、OH- | 
已知Cu+在酸性条件下能发生下列反应:Cu+ → Cu + Cu2+(未配平)。NH4CuSO3与足量的10mol·L-1硫酸溶液混合微热,产生下列现象:①有红色金属生成 ②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③溶液呈蓝色。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一定合理的是
| A.气体是二氧化硫 | B.NH4CuSO3中铜元素全部被氧化 | 
| C.反应后为硫酸铜溶液 | D.硫酸全部作氧化剂 |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序号 | 
   反应物 | 
   产物 | 
  
| ① | 
   KMnO4、H2O2、H2SO4 | 
   K2SO4、MnSO4…… | 
  
| ② | 
   C12、FeBr2 | 
   FeC13、FeBr3 | 
  
| ③ | 
   MnO4-…… | 
   C12、Mn2+…… | 
  
 
A.第①组反应的其余产物为H2O
B.第②组反应中Cl2与FeBr2的物质的量之比小于或等于1:2
C.第③组反应中生成lmol Cl2,转移电子5mol
D.氧化性由强到弱顺序为MnO4一>Cl2> Fe3+> Br2
CuSO4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有关制备途径及性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相对于途径①,途径②更好地体现了绿色化学思想 | 
| B.Y可以是葡萄糖溶液 | 
| C.利用途径②制备16g硫酸铜,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0.1 mol | 
| D.途径①所用混酸中H2SO4与HNO3物质的量之比最好为3:2 | 
去年下半年我省雾霾天气十分严重。PM2.5细颗粒物含有的毒性物质来源之一是汽车尾气排放。通过排气管加装催化装置,可有效减少CO和NO的排放,催化装置内发生的反应为:NOx+CO—催化剂→N2+CO2,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所涉及元素的第一电离能:N>O>C | 
| B.当x=2时,每生成1molN2,转移电子数为4mol | 
C.等物质的量N2和CO2中, 键的个数比为1:1 | 
  
| D.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NOx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 
汽车剧烈碰撞时,安全气囊中发生反应:10NaN3+2KNO3=K2O+5Na2O+16N2↑。则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反应中KNO3为还原剂 | 
| B.NaN3中氮元素为-3价 | 
| C.标准状况下,若有6.5gNaN3参加反应,则生成3.584L N2 | 
| D.若1mol KNO,参加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0mol | 
某金属和硝酸反应,已知参加反应的被还原的硝酸和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若已知还原产物唯一,则还原产物为
| A.N2 | B.N2O | C.NO | D.NO2 | 
现有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已知其中稀硫酸浓度为4mol/L,稀硝酸的浓度为2mol/L。取10mL混合酸,向其中加入过量铁粉,反应结束后,在标准状况下可收集到气体体积为(假设HNO3只被还原为NO)
| A.0.224L | B.0.448L | C.0.672L | D.0.896L | 
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话中应用广泛,酸性KMnO4、H2O2、Fe(NO3)3是重要的氧化剂。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稀硫酸中,KMnO4能将H2C2O4氧化为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中消耗1mol的MnO4—时转移电子数为       。
(2)取300mL 0.2mol/L的KI溶液与一定量的酸性KMnO4溶液恰好反应,生成等物质的量的I2和KIO3,则消耗KMnO4的物质的量的是     mol。
(3)在Fe(NO3)3溶液中加入Na2SO3溶液,溶液先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过一会又变为棕黄色,溶液先变为浅绿色的离子方程式是                ,又变为棕黄色的原因是         。
为证明Fe3+具有较强的氧化性,甲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Cu片放入0.5mol/L Fe(NO3)3溶液中,观察到Cu片逐渐溶解,溶液由黄色变为蓝绿色,由此甲同学得到Fe3+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结论。
乙同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Fe(NO3)3溶液具有酸性,在此酸性条件下NO3-也能氧化Cu”,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已知:
| 水解反应 | 
   平衡常数(K) | 
  
Fe3+ + 3H2O   Fe(OH)3 + 3H+ | 
   7.9 × 10-4 | 
  
Fe2+ + 2H2O   Fe(OH)2 + 2H+ | 
   3.2 × 10-10 | 
  
Cu2+ + 2H2O   Cu(OH)2 + 2H+ | 
   3.2 × 10-7 | 
  
 
请回答:(1)稀硝酸和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请利用所提供的试剂,帮助乙同学完成实验方案设计。
试剂:0.5mol/L Fe(NO3)3溶液、Cu片、精密pH试纸(0.5~5.0)、硝酸钠溶液、稀盐酸。
方案:                                                  。
(3)丙同学分别实施了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并在实验过程中用pH计监测溶液pH的变化,实验记录如下。
| 实验内容 | 
   实验现象 | 
  
| 甲同学的实验方案 | 
   溶液逐渐变成蓝绿色, pH略有上升 | 
  
| 乙同学的实验方案 | 
   无明显现象,pH没有明显变化。 | 
  
 
①据实验现象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②导致实验过程中溶液pH略有上升的可能原因是                          。
③解释乙同学的实验现象                                  。
(4)请你设计更简便可行的实验方案,帮助甲同学达到实验目的:                    。
某课外小组学生对Cl2与FeBr2溶液反应进行实验探究。
| 操 作 | 
   现 象 | 
  
| 取0.1 mol/L的FeBr2溶液10 mL,测溶液的pH | 
   pH试纸变红(约为4) | 
  
![]()  | 
   ⅰ.开始通入100 mL(折合标准状况),溶液由浅绿色逐渐变黄; ⅱ.稍后,继续通入Cl2,溶液黄色加深,变为棕黄色; iii.稍后,溶液由棕黄色变浅,最终变为黄色  | 
  
 
(1)用浓盐酸和MnO2反应制取Cl2的化学方程式是                    。
(2)pH≈4的原因是                                 (用化学用语表示)。
(3)现象i中溶液由浅绿色逐渐变黄。某学生猜测可能原因:① Cl2将Fe2+氧化为Fe3+,使溶液呈黄色;② Cl2将Br-氧化为Br2,使溶液呈黄色。证明原因①的实验方案是       ;证明原因②的实验方案是                               。
(4)现象ⅱ中,溶液变为棕黄色。部分学生猜测①:可能是Cl2先将Fe2+氧化生成Fe3+,Cl2又继续氧化Br-生成Br2。部分学生猜测②:可能是Cl2先将Fe2+氧化生成Fe3+,Fe3+将Br-氧化生成Br2。某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请完成下列表格:
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 试管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 a | 
   取2 mL FeCl2溶液,滴加少量氯水、2滴KSCN溶液,振荡 | 
     | 
   Cl2的氧化性强于Fe3+ | 
  
| b | 
   取2 mL FeCl3溶液,滴加少量溴化钠溶液和少量CCl4,振荡 | 
   CCl4层没有明显变化 | 
     | 
  
| c | 
                                    | 
   CCl4层由无色变为橙黄色 | 
   Cl2的氧化性强于Br2 | 
  
硫代硫酸钠(Na2S2O3)可看成是一个S原子取代了Na2SO4中的一个O原子而形成。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运用类比学习的思想,通过实验探究Na2S2O3的化学性质。请填写以下空白:
【提出问题】Na2S2O3是否与Na2SO4相似具备下列性质呢?
猜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②:溶液呈中性,且不与酸反应。
猜想③:无还原性,不能被氧化剂氧化。
【实验探究】基于上述猜想②、③,设计实验方案。请填写下列表格中的(1)(2)(3)。
|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或预期实验现象  | 
   现象解释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 猜想② | 
                     | 
   溶液pH约8—10  | 
     | 
  
| 向pH=2的硫酸中滴加Na2S2O3溶液 | 
               | 
   S2O32—+2H+=S↓+SO2↑+H2O | 
  |
| 猜想③ | 
   向新制氯水(pH<2)中滴加少量Na2S2O3溶液 | 
   氯水颜色变浅 | 
                    | 
  
 
【实验结论】Na2S2O3能与酸反应,具有还原性,与Na2SO4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问题讨论】
(1)甲同学向探究“猜想③”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并据此认为氯水可将Na2S2O3氧化。你认为该方案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H+
mol
需消耗0.4mo1
被还原


mol
键的个数比为1:1
 Fe(OH)3 + 3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