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2013-2014学年天津市红桥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下列化合物中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 A.BaSO4 | B.HCl | C.CO2 | D.H2O | 
下列水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 A.pH=8的溶液 | B.含有OH-离子的溶液 | 
| C.NaCl溶液 | D.c(OH-)>c(H+)的溶液 | 
25℃时,把下列物质加入水中能促进水电离的是
| A.NaCl | B.HCI | C.NH4Cl | D.KOH | 
下列事实可证明氨水中的(NH3•H2O)是弱碱的是
| A.氨水能被弱酸醋酸中和 | B.铵盐受热易分解 | 
| C.氨水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 D.常温下,0.1 mol/L氯化铵溶液的pH约为5 | 
在H2O+CH3COO-
CH3COOH+OH-的平衡中,要使平衡向右移动,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入NaOH固体 | B.加入冰醋酸 | C.增大压强 | D.升高温度 | 
下列过程或现象与水解无关的是
| A.纯碱溶液能去油污 | 
| B.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加入少量的盐酸 | 
| C.加热稀醋酸溶液其pH稍有减小 | 
| D.Na HCO3与Al2(SO4)3混合作泡沫灭火剂 | 
相同温度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中,pH值最大的是
| A.NH4Cl | B.NH4HCO3 | C.NH4HSO4 | D.(NH4)2SO4 | 
有关如右图所示原电池(盐桥中装有含琼胶的KCl饱和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铜片上有红色物质附着 | 
| B.取出盐桥后,电流计依然发生偏转 | 
| C.反应中,盐桥中的K+会移向CuSO4溶液 | 
| D.锌片上发生氧化反应 | 
下列各装置中都盛有0.1 mol·L-1的NaCl溶液,放置相同时间后,锌片的腐蚀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 A.③①④② | B.①②④③ | C.②①④③ | D.②①③④ | 
取100 mL 2mol/L的盐酸跟过量的锌片反应,为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入适量的6mol/L的盐酸 | B.用酒精灯适当加热 | 
| C.加入适量蒸馏水 | D.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 | 
用惰性电极实现下列电解实验,其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稀硫酸溶液,实质上是电解水,故溶液的pH不变 | 
| B.电解稀氢氧化钠溶液,阳极消耗OH-,故溶液的pH减小 | 
| C.电解硫酸钠溶液,阴极和阳极析出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 
| D.电解氯化铜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CuO或CuCO3均可使电解液恢复到起始状态 | 
已知:2Zn(s)+O2(g)=2ZnO(s)    △H="-701.0" kJ•mol-1
2Hg(I)+O2(g)=2HgO(s)   △H="-181.6" kJ•mol-1   
则反应Zn(s)+HgO(s)=ZnO(s)+Hg(I)的△H为
| A.-519.4kJ•mol-1 | B.+259.7 kJ•mol-1 | C.-259.7 kJ•mol-1 | D.+519.4 kJ•mol-1 | 
某原电池总反应为:Cu+2Fe3+=Cu2++2Fe2+下列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是
|   | 
   A | 
   B | 
   C | 
   D | 
  
| 电极材料 | 
   Cu、Zn | 
   Cu、Ag | 
   Cu、C | 
   Fe、Zn | 
  
| 电解液 | 
   FeCl3 | 
   Fe2(SO4)3 | 
   Fe(NO3)2 | 
   CuSO4 |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常温下,0.01mol·L-1醋酸溶液pH=2 | 
| B.95℃纯水的pH<7,说明加热可导致水呈酸性 | 
| C.常温下,将pH=3的醋酸溶液稀释至10倍后溶液pH=4 | 
| D.常温下,将0.2 mol·L-1的盐酸与等体积水混合后溶液pH=1 |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用碱式滴定管量取0.10 mol·L-1的Na2CO3溶液22.10 mL; | 
| B.中和热测定实验中可以用环形铁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 | 
| C.经实验测定等物质的量的盐酸、醋酸分别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相等 | 
| D.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湿润的广范pH试纸上,测其pH=3.6 | 
室温下向10 mL pH=3的醋酸溶液中加入水稀释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导电粒子的数目增加,导电性增强 | 
| B.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c(H+)亦增大 | 
| C.再加入10 m L pH="11" NaOH溶液,混合液pH=7 | 
D.溶液中 不变 | 
  
汽车的启动电源常用铅蓄电池,放电时的电池反应如下:PbO2(s)+Pb(s)+2H2SO4(aq)=2PbSO4(s)+2H2O(I),根据此反应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PbO2是电池的负极 | 
| B.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Pb+SO42--2e-=PbSO4↓ | 
| C.PbO2得电子,被氧化 | 
| D.电池放电时,溶液酸性增强 | 
对于下图的锌锰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O2是氧化剂,被氧化 | 
| B.碳棒为负极、锌筒为正极 | 
| C.放电过程中NH4+向锌极移动 | 
| D.负极反应为:Zn-2e-+2OH-=Zn(OH)2 | 
把Ca(OH)2固体放入一定量的蒸馏水中,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Ca(OH)2(s)
Ca2+(aq)+2OH-(aq) 当向悬浊液中加少量生石灰后,若温度保持不变,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溶液中Ca2+数目不变 | B.溶液中c(Ca2+)增大 | 
| C.溶液pH值不变 | D.溶液pH值增大 | 
把0.02 mol/L CH3COOH溶液和0.01 mol/L NaOH溶液以等体积混和后溶液显酸性,则混合液中微粒浓度关系正确的为
| A.c(CH3COO-)<c(Na+) | 
| B.c(CH3COOH)+c(CH3COO-)="0.02" mol/L | 
| C.c(CH3COOH)>c(CH3COO-) | 
| D.c(OH-)+c(CH3COO-)=c(H+)+c(Na+) | 
请用适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1)Na2CO3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
(2)H2S电离方程式:                                        ;
(3)AlCl3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
(4)在25℃、101 kPa下,l g甲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55.6 kJ热量,写出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
(5)碱性氢氧燃料电池的两极电极方程式
负极:                               ;
正极:                               。
(6)写出NaHCO3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关系
c(H+)+c(Na+)=                               ;
c(Na+)=                               。
电解原理在化学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图表示一个电解池, 装有电解液a;X、Y是两块电极板,通过导线与直流电源相连。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若X、Y都是惰性电极,a是饱和NaCl溶液,实验开始时,同时在两边各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则:
①电解池中X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在X极附近观察到的现象是                。电解液中向X极方向移动的离子是                 。
②Y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
(2)如要用电解方法精炼粗铜,电解液a选用CuSO4溶液,则:
①X电极的材料是           
②Y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说明:杂质发生的反应不必写出。)
③溶液中的c(Cu2+)与电解前相比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某同学用0.10 mol/L的HCl溶液测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其实验操作如下:
| A.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0.00 mL HCl溶液注入锥形瓶,同时滴加2-3滴酚酞试液; | 
| B.用0.10 mol/L的HC!溶液润洗酸式滴定管; | 
| C.把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 | 
| D.取下碱式滴定管,用待测NaOH溶液润洗后,将待测NaOH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至距离刻度“0”以上20 cm处,再把碱式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液面; | 
E.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
F.另取锥形瓶,再重复以上操作1-2次;
G.把锥形瓶放在碱式滴定管下边,瓶下垫一张白纸,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直到加入最后一滴碱液后溶液颜色突变并在半分钟内不再变色为止,记下滴定管液面所在的刻度。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滴定操作的正确顺序是:(填字母)    →C→  →B→     →     →    。
(2)G步操作中在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的作用是             。
(3)D步操作中液面应调节到       ,尖嘴部分应            。
(4)滴定终点读数时,如果仰视液面,读出的数值      ,若滴定前平视读数则由此计算得到的NaOH溶液浓度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5)如图分别是量筒、滴定管、温度计的一部分,则量筒,滴定管,温度计分别是   (填编号)。
在一体积为10 L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CO和H2O,在850℃时发生如下反应:
 CO(g)+H2O(g)
CO2(g)+H2(g)  △H<0。
(1)CO和H2O浓度变化如图,则在该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
0~4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CO)=   mol·L-1·min-1。若降低温度,该反应的K值将      ,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在相同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当温度高于850℃时,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变化如下表。
| 时间(min) | 
   CO | 
   H2O | 
   CO2 | 
   H2 | 
  
| 0 | 
   0.200 | 
   0.300 | 
   0 | 
   0 | 
  
| 2 | 
   0.138 | 
   0.238 | 
   0.062 | 
   0.062 | 
  
| 3 | 
   c1 | 
   c2 | 
   c3 | 
   c3 | 
  
| 4 | 
   c1 | 
   c2 | 
   c3 | 
   c3 | 
  
| 5 | 
   0.116 | 
   0.216 | 
   0.084 | 
     | 
  
| 6 | 
   0.096 | 
   0.266 | 
   0.104 | 
     | 
  
 
①表中3 min~4 min之间反应处于       状态;cl数值   0.08  mol·L-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②反应在4 min~5 min之间,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可能的原因是
a.增加水蒸气    b.降低温度     c.使用催化剂    d.增加氢气浓度
(3)在相同温度下(850℃),若起始时c(CO)=1mol·L-1,C(H2O)=2mol·L-1,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测得H2的浓度为0.5 mol·L-1,则此时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填“是”与“否”),此时v(正)       v(逆)(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你判断的依据是        。
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