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12-201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卷
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民间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古代的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世袭制 | D.皇帝制 | 
有人认为秦始皇是“一代暴君”,但明代李贽称他为“千古一帝”。这个史上功过参半的君王,以下属于他统治时期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开创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 ②在“西南夷”修筑“五尺道” ③开凿灵渠以便抗击匈奴 ④在全国实施郡县制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④ | 
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专制的重要手段。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削弱相权的重要措施是 ①增设参知政事 ②设立枢密使 ③设立三司使 ④设置刺史
|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是实行了
| A.郡县制 | B.郡国并行制 | C.行省制 | D.密折制 |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如此安排的主要目的是 
①军机处官员能更好地照顾皇帝的生活起居  ②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③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④受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较高
|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记载:“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由此推断这段文字应当出自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李鸿樾是湖南浏阳县人,图是他的毕业证书。据所学知识判断,他毕业时正值
| A.辛亥革命时期 | B.国民革命时期 | C.国共对峙时期 | D.抗日战争时期 | 
观察图,导致图中所示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大战的爆发 | B.巴黎和会的召开 | 
| C.五四运动的发展 | D.中共一大的开幕 | 
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与这个节日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武昌起义 | B.秋收起义 | C.南昌起义 | D.红军长征 | 
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 | 
| B.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 
| 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 
| D.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 
某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5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有 
①《共同纲领》封面 ②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③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合影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④ | D.②④ | 
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 
| C.中共十五大 | D.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 
图中蒋介石虽然面带笑意,但心情并不愉快。1958年10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因“金门炮战”发生,专程与蒋会谈。会谈中,杜勒斯又一次迫使蒋介石接受“划峡而治”的方案,蒋大发雷霆,断然拒绝了杜勒斯的方案。据此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A.美国想制造“两个中国” | 
| B.蒋介石不主张“台独” | 
| C.美国实行遏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 | 
| D.蒋介石拒绝与美国保持外交关系 | 
“同心同德,制度不同无妨碍;不亢不卑,全民一心争主权。”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幅对联主题的是
| A.开国大典 | B.文革结束 | C.改革开放 | D.香港回归 | 
“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就是要在承认印度支那人民的民族权利的基础上,停止敌对行为,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 这段话出自周恩来
| A.在克里姆林宫的讲话 | B.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 | 
| C.在万隆会议上的辩论 | D.招待尼克松时的祝酒辞 | 
受日本对中国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行动影响,2012年9月的中日邦交正常化纪念庆典被推迟。2012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
| A.20周年 | B.30周年 | C.40周年 | D.50周年 | 
下列关于图所示的这一历史会晤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这次会晤发生在2001年 | 
| B.这次会晤由美国倡议举行 | 
| C.这体现出中国积极开展双边外交 | 
| D.这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建设性作用 | 
在下列的候选名单中,没有资格入选古代雅典陪审法庭的是
| A.①②④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图中的阴影表示的是公元2世纪的罗马疆界。在当时的罗马适用的法律是
| A.公民法 | 
| B.万民法 | 
| C.自然法 | 
| D.十二铜表法 | 
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英国是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驱。这是因为英国“光荣革命”后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
| A.责任内阁制 | B.民主共和政体 | 
| C.总统制 | D.君主立宪政体 |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和实践基础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 B.空想社会主义者勾画了理想社会 | 
| C.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工人运动 | D.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日益暴露 | 
十月革命前,列宁发表了重要演说,指出俄国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演说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性文件,它是
| A.《共产党宣言》 | B.《告俄国公民书》 | C.《和平法令》 | D.《四月提纲》 | 
“从波罗的海边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上述言论的出现
| A.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 B.形成了军事集团的对峙 | 
| C.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 D.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苏 | 
下列国际组织,按照其成立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华约  ②北约  ③欧共体      ④欧洲煤钢共同体
| A.②④①③ | B.④①②③ | C.②④③① | D.④②①③ | 
美国史学家沃尔特说:“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 当时限制美国“威力”的国际力量包括 ①欧盟 ②日本 ③不结盟运动 ④中国
| A.①②③④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④ | 
日本东京大学田中明彦在1991年指出,冷战后的世界,军事上存在着美国一个中心,经济上存在着美、日、德三个中心,在政治上存在着美、俄、英、法、中五个中心。据此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美国已彻底失去世界霸权 | B.欧洲国家的综合实力最强 | 
| C.中国已能左右世界格局 | D.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 | 
关于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这是唐朝时出现的耕作技术 | 
| B.自此之后,牛耕开始得到普及 | 
| 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方便的特点 | 
| D.这是农具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 | 
汉朝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了数十万士兵,修筑黄河大堤,以改道后的新河道作为黄河河道。这条被固定了的黄河新道,一直维持了将近一千年。当时指挥这项治黄工程的是
| A.王景 | B.李冰 | 
| C.郑国 | D.大禹 | 
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幅创作于元朝的黄道婆的真人画像。面带慈祥笑容的黄道婆手持一根花枝,腰扎一条黄布腰带。下列有关黄道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她所织的起绒锦层次分明 | 
| B.她所织的素纱襌衣薄如蝉翼 | 
| C.她对棉纺织工艺进行了重要革新 | 
| D.她担任过指导蚕桑生产的官职 |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今开封)“茶坊每五更点灯”,“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这一生活场景表明当时
| A.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 B.商业活动不受时空限制 | 
| C.市民均以喝茶为消遣 | D.朱雀门外是茶叶集散地 | 
《秦律十八种•厩苑律》规定,如果用牛耕田,牛因过度劳累致使腰围减瘦,每减瘦一寸,主事者要受到笞打十下的惩罚。这反映出秦朝 ①重视农业生产  ②爱惜畜力
③实施重农政策  ④开始使用牛耕技术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蒋梦麟在《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中回忆道:“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宁波
| A.百姓无所事事 | B.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 
| C.迷信活动盛行 | D.纺织业是最大的工业 | 
“一双皮鞋美国货,二块洋钿买来个;三日穿过贼贼破,四穿凉棚洞眼多;五(嗯)看罪过勿罪过,六(落)去还要重买过;七(切)记勿买外国货,八(百)样东西拆烂屙;九(究)竟要买啥个货,十(实)实在在中国货。”这首宁波话数字民谣直接反映出 ①美国商品价廉物美 ②外国商品充斥宁波市场 ③宁波民众提倡国货 ④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下表反映了当时中国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 
| B.“大跃进”运动迅速开展 | 
|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大力推进 |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 | 
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中提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的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 C.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 D.中共十四大 |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指出,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②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④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 A.①②③ | B.②④ | 
| C.①③ | D.①②③④ | 
图是1949年京剧“四大名旦”的合照(左起:程砚秋、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从中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
| A.中山装开始大行其道 | 
| B.建国初着装具有明显的政治特色 | 
| C.长袍马褂依然很流行 | 
| D.时人着装土洋并存、选择多样化 | 
1920年的《新妇女》登载了一篇文章,说:“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材料主要表明在婚姻问题上,作者
| A.提倡婚姻自主 | B.听从父母之命 | C.遵从礼教风俗 | D.推崇新式婚礼 | 
牵引动力由畜力、人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下列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有 ①火车 ②人力车 ③自行车 ④电车
| A.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④ | D.①③④ | 
图所示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电报报文,通报了太和殿(太和门)失火的消息。下列有关此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创了国人使用无线电报的先例 | 
| B.失火原因和英法联军侵华有关 | 
| C.中国的通信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 | 
| D.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得以加速 |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曾说:“它(美国联邦宪法)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美国人对宪法的修改均以“修正案”的形式附于1787年宪法之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  [1787年9月17日制宪会议制定]
第二款 ……众议员名额和直接税税额,在本联邦可包括的各州中,按照各自人口比例进行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自由人总数包括必须服一定年限劳役的人,但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
材料二 第十四条修正案  [1866年6月13日提出,1868年7月9日批准] 
第二款 众议员名额,应按各州人口比例进行分配,此人口数包括一州的全部人口数,但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
——美国1787年宪法及修正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众议员是如何产生的?任期几年?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美国在“各州人口数”规定上发生的变化。
(3)综合以上材料,概述19世纪中期以前美国在民主范围方面的局限性。
在中国近代史上,为抵抗列强侵略,捍卫民族尊严,中国军民谱写了一首首悲壮诗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诗描述了中日之间哪一年爆发的哪一战役?指挥“致远杀贼”的是哪位爱国将领?
材料二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邱逢甲《春愁》
(2)指出邱逢甲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位与邱逢甲一起参加反割台斗争的爱国志士。
材料三 国军一部集中华北持久抵抗,特别注意确保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国军作战指导计划》(1937年)
(3)为实现材料三中“确保山西”“力保淞沪要地”的目的,国民政府分别组织了哪些重大战役?这些战役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如何?
材料四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毛泽东《祭黄帝文》(1937年)
(4)材料四中的“民族阵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场“坚决抵抗”的战争在近代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的地位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