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2012-2013学年湖南邵阳石齐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
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状况改善的结果 | B.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 
| C.出生率明显降低造成的 | D.两次社会大分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 
有关人口与环境关系的错误叙述是
| A.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 
| B.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提高环境质量的根本措施 | 
| C.人口迁移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 
| D.控制人口、保护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1995年天津人口出生率是1.02%,人口死亡率0.62%,人口自然增长率是0.4%,其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 A.原始型 | B.传统型 | C.过渡型 | D.现代型 |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
| A.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方面 | B.死亡率的高低 | 
| C.自然增长率的高低 | D.出生率的高低 | 
下列人口流动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大学生暑假返回家乡 | B.新疆牧民夏季上山放牧 | 
| C.由上海调往北京工作定居 | D.农民利用农闲进城打工 |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 A.资源 | B.科技水平 | C.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 D.生活消费水平 | 
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由农村到城市 | B.由城市到农村 | C.由城市到城市 | D.由农村到农村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
| A.自然环境因素 | B.经济因素 | C.政治因素 | D.灾害因素 | 
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工业时期 | 
| B.原始社会—农业时期—工业时期—现代社会 | 
| C.现代社会—工业时期—农业时期—原始社会 | 
| D.工业时期—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 | 
近年来,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
①城市和乡村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②东南部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  ③国家政策允许农民迁入城市   ④农村大量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的剩余状况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在下列各项中,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
| A.工作机会多 | B.生活困难,质量低 | 
| C.公共设施不足 | D.失业率、犯罪率高 | 
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的变化,对我国人口的影响是
①人口流动的数量增加  ②人口数量减少  ③人口素质提高  ④初婚年龄提高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近年来,我国在生育方面的变化是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 
2001年11月实施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转变为现代型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 A.黔、鲁、京、浙、苏 | B.豫、新、京、浙、苏 | 
| C.渝、琼、京、津、沪 | D.沪、京、津、浙、苏 | 
下列人口再生产类型与其地区分布的配伍,正确的是( )
| A.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原始型 | B.德国、芬兰——传统型 | 
| C.中国东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现代型 | D.南部非洲的大部分国家——现代型 | 
人类作用于环境最深刻最集中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是
| A.乡村 | B.城市 | C.海洋 | D.大气 | 
下列内容中,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地理区位是
| A.资源 | B.地形 | C.港口 | D.交通 | 
城市主要分布的气候区是
| A.中低纬度的湿润地区 | B.高纬度寒冷地区 | 
| C.热带雨林地区 | D.荒漠干旱地区 | 
下列有关地形与城市区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平原地区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不适宜发展城市 | 
| B.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 
| C.世界上的大城市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 | 
| D.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气候相对凉爽的高原上 |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 A.商业区 | B.工业区 | C.住宅区 | D.文教区 | 
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的原因是
①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②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③市区交通拥挤  ④为了加强城市的经济实力,拓宽城市地域范围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 | 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 | 
| C.城市等级越低,服务范围越大 | D.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小 | 
下列国家中,已经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
| A.泰国 | B.英国 | C.印度 | D.巴西 |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 A.一般在中小城市表现最为突出 | B.是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 
| C.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中解决得最好 | D.在发展中国家暴露的最早 | 
下列大洲中,目前城市化水平较低的是
| A.大洋洲 | B.欧洲 | C.北美洲 | D.亚洲 |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正确措施是
| A.阻止乡村人口进城 | B.改善城市的交通和居住条件 | 
| C.丢弃旧城,建立高标准新城市 | D.无限制扩大城市的占地面积 | 
读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示意图,回答题:
图例
适宜布局在图中的地点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图例
适宜布局在图中的地点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若要在①②③④四处中选一处建大型超市,最好选在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读“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2分 共18分)
(1)图中人口出生率最高的是    死亡率下降最快的是     (填字母).
(2)图中处于过渡人口增长模式阶段的是             (填字母),目前按经济发展水平,            国家或地区从总体上看应属于该类型。
(3)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计算方法是                           。
(4)图中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世代更替缓慢的是     阶段(填字母)。
(5)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向图中代表的     (填字母)模式转化。主要是因为我国大力开展          工作的而取得的。
读下表(单位:亿人),回答下列问题:(每空2分 共10分)
(1)从表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    ,水平    。
(2)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国家出现的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称为   
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
任答2点得分)。
| 年份 | 
   发达国家人口 | 
   发展中国家人口 | 
  ||
| 城市 | 
   农村 | 
   城市 | 
   农村 | 
  |
| 1920 | 
   1.1 | 
   5.6 | 
   0.8 | 
   10.7 | 
  
| 1940 | 
   3.6 | 
   4.8 | 
   1.56 | 
   13.6 | 
  
| 1960 | 
   4.8 | 
   6.1 | 
   3.6 | 
   15.6 | 
  
| 1980 | 
   7.9 | 
   4.4 | 
   6.2 | 
   25.9 | 
  
| 2000 | 
   11.1 | 
   4.4 | 
   20 | 
   24.4 | 
  
下图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      ,           。
(2)目前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属于     (集中紧凑式或分散疏松式)。M、P、Q中 处是高级住宅区。
(3)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石油化工城应建在    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市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