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生物灾害》练习卷
我国第一、二大天然林区的松毛虫种类主要是( )
| A.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 | B.落叶松毛虫、赤松毛虫 | 
| C.落叶松毛虫、云南松毛虫 | D.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 | 
我国稻螟灾害主要分布在( )
| A.东北平原 | B.黄河中下游地区 | 
| C.长江流域及其以南 | D.海南岛 | 
下列不属于鼠害类灾害的是( )
| A.造成农作物减产 | B.破坏森林和草场 | 
| C.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安全 | D.传播疟疾,危害人体健康 | 
下面哪种灾害与水灾、旱灾一起被称为三大自然灾害( )
| A.地震 | B.台风 | C.寒潮 | D.蝗虫 | 
草地鼠灾与下面哪项互为因果( )
| A.毁林开荒 | B.乱伐森林 | C.过度放牧 | D.过度抽取地下水 | 
森林鼠灾在我国下列哪些地区危害最重( )
| A.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 | B.东北东部、华北大部、西北 | 
| C.东北东部、华北中部、西北 | D.东北中部、华北北部、西北 |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森林鼠害有加重趋势,严重威胁着( )
| A.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 | B.沿海防护林 | 
| C.东北、西南天然林 | D.西北、东北防护林 |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 A.我国的害虫主要有农作物害虫和森林害虫两大类 | 
| B.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也日趋严重 | 
| C.低温造成的蚜虫灾害是气象灾害,不属于虫灾 | 
| D.在虫灾中,蝗灾对我国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 | 
蝗灾没有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消失,因为( )
| A.现代农业并没有把灭蝗作为一项常规任务来抓 | 
| B.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程度不断提高 | 
| C.全球变暖的影响 | 
| D.蝗灾发生的自然环境条件古今相差不大 | 
为了搞好灭鼠工作,我们应该( )
| A.保护猫头鹰,鹰等鼠类的天敌 | 
| B.使用“毒鼠强”等化学药品灭鼠 | 
| C.生态系统是平衡的,对鼠害可以听之任之 | 
| D.禁止药物灭鼠 | 
读七个省级行政区的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面积比例表,回答问题。
| 省份 | 
   西藏 | 
   内蒙古 | 
   新疆 | 
   青海 | 
   四川 | 
   甘肃 | 
   云南 | 
   其他 | 
  
| 比例(百分比) | 
   20 | 
   20 | 
   15 | 
   9 | 
   6 | 
   4 | 
   5 | 
   21 | 
  
该植被最有可能是(   )
| A.草原 | B.苔原 | C.硬叶林 | D.针叶林 | 
下列灾害在该植被区不经常发生的是(   )
| A.火灾 | B.鼠灾 | C.雪灾 | D.洪灾 | 
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最新检测表明,今年我国森林病虫害将偏重发生,总发生面积预计达1亿3千5百万亩,比上一年增加500万亩左右。据此回答问题。导致我国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是(   )
| A.幅员辽阔,森林面积相对较少 | 
| B.单一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替代了种类多样的原始林,森林自控能力降低 | 
| C.生态环境脆弱,抑制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 
| D.环境污染加剧,使病虫害的生存环境扩大 | 
森林病虫害多发的危害有(   )
①威胁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②森林工业损失严重
③森林枯死,林木生长量减少         ④虫病蔓延,威胁农作物生长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危害我国森林的主要害虫包括(   )
①蝗虫     ②马尾松毛虫   ③落叶松毛虫   ④油松毛虫     ⑤云南松毛虫
⑥赤松毛虫 ⑦蚜虫
| A.①⑦ | B.②③④⑤⑥ | C.②③④⑤⑥⑦ | D.①②③④⑤⑥⑦ | 
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一种亚洲罕见的珍稀树种——红桦,目前正在吉木乃县遭受着病虫害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打击,濒临灭绝。
据乌鲁木齐晚报报道,分布与吉木乃县托斯特乡境内吐曼德沼泽地的红桦林是目前亚洲地区为数不多的分布带之一,而且也是面积最大的分布带,总面积333公顷左右。
这一树种因树枝梢颜色发红而得名红桦,以耐盐碱,适宜在沼泽水泊生存而著称,具有很高的植物科考价值和较高的观赏价值。然而近几年,红桦林内害虫繁衍势头迅猛,疯狂侵蚀树干和枝叶,再加上农耕活动范围扩大,造成当地地下水水位下降,草场退化,沼泽枯竭,红桦林已出现枯死现象。红桦珍稀树种濒临灭绝的原因是                            。
红桦树种的生长环境是                                    。
拯救红桦树种的措施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