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2011-2012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试卷
该表是1953-2000年江苏人口变化情况。据此回答1~2题。
| 年份 | 
   总人口(万人) | 
   每百万人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家庭户规模(人) | 
  
| 1953 | 
   3767.29 | 
   4.49 | 
   14.78 | 
   4.19 | 
  
| 1964 | 
   4452.21 | 
   3.71 | 
   14.83 | 
   4.09 | 
  
| 1982 | 
   6052.11 | 
   5.55 | 
   15.82 | 
   3.91 | 
  
| 1990 | 
   6705.61 | 
   6.79 | 
   21.24 | 
   3.66 | 
  
| 2000 | 
   7438.01 | 
   8.76 | 
   41.49 | 
   3.23 |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 A.最近十年江苏人口的增幅达历史最大值 | 
| B.最近十年江苏的家庭户数呈现减少势头 | 
| C.江苏距离老龄化社会尚有较大距离 | 
| D.最近十年江苏城镇人口数量增速明显加快 | 
对上题得出的结论,你认为产生的原因是
| A.江苏经济发展较快,可供人口增长需要的消费资料增多 | 
| B.江苏人均GDP增长较快,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 
| C.江苏的医疗卫生事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 
| D.家庭观念发生变化,离婚率呈现上升趋势 | 
读图回答3题。
在1950~2005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A.亚洲 | B.大洋洲 | C.非洲 | D.欧洲 | 
目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 A.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严重 | 
| B.大多数国家面临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问题 | 
| C.大多数国家面临着少年儿童比重大的问题 | 
| D.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 
该图是“我国部分省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统计图”。读图回答5题。
图示各省、市、自治区中
| A.人口死亡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西藏和上海 | 
| B.不考虑人口迁移的影响,上海年净增人口最少 | 
| C.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口的出生率越高 | 
| D.经济越落后的地区,人口的死亡率越高 | 
上海的人口出生率比北京高,而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其原因主要是
| A.北京居民的寿命比上海长,导致人口死亡率较高 | 
| B.上海计划生育政策贯彻比北京好,人口增长较慢 | 
| C.上海外来人口比北京少,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 
| D.上海人口老龄化比北京较严重,人口死亡率较高 |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读“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据此回答7题。
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 A.93% | B.60% | C.33% | D.13% | 
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比重下降了4.89%,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1.3亿。因此,解决新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
| A.控制人口的盲目流动 | 
|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 
|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 
|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 | 
该图为1978~2008年间,我国甲、乙、丙、丁四个省区人口变动情况统计图(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量与迁出量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9~10题。
甲曲线所代表的省区
| A.人口增长速度日趋慢 | 
| B.人口总量不断增加 | 
| C.人口老龄化日趋重 | 
| D.劳动力日趋紧缺 | 
下列省区中,最符合丁曲线所反映的人口变动情况的是
| A.四川 | B.新疆 | C.河南 | D.江苏 | 
读甲、乙、丙、丁四地的人口统计图,回答11-12题。
人口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 
| B.丁、丙、乙、甲 | 
| C.甲、丙、乙、丁 | 
| D.丁、乙、丙、甲 | 
甲地可能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教育压力大 | B.人口老龄化 | C.劳动力不足 | D.死亡率极高 | 
读某国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完成13~15题。
该国总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 A.①的末期 | B.②的早期 | C.③的末期 | D.④的末期 | 
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可能是
| A.埃及 | B.中国 | C.德国 | D.新加坡 | 
当前,该国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是
| A.I | B.I和Ⅱ | C.Ⅱ | D.Ⅲ | 
读“四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完成16~17题。
本世纪以来,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分别是
| A.甲、丁 | B.乙、丁 | C.乙、丙 | D.甲、丙 | 
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目前有些城市对汽车实行分类牌照进入市区,其主要目的是
| A.抑制私人出租车 | 
| B.优先发展公交车 | 
| C.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 | 
| D.减少就业压力 | 
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土地价格大幅上扬,加之其他因素,于是导致住房价格也“突飞猛进”,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住房痛苦指数”是指每平方米的商品房均价与城市职工月收入之比。下表为我国某地区的商品房均价、职工月收入统计表。根据材料回答19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2007年“住房痛苦指数”高于2004年,原因是工资上涨幅度小于住房上涨的幅度 | 
| B.解决住房指数偏高的办法是限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 
| C.提高职工工资标准,可降低“住房痛苦指数” | 
| D.控制房价上涨太快,也可降低“住房痛苦指数” | 
该图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区省级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图,回答20~21题。
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
| A.收入水平高 | B.远离东部 | C.人口数量少 | D.经济落后 | 
图中能够反映的省级人口迁移状况是
|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 
| B.所有省区的迁出率均大于迁入率 | 
|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区少 | 
| D.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区多 | 
该图是我省某中等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2~23题。
图中E工业区与F工业区相比,显著的区位优势是
| A.交通的通达度高 | B.冬季无污染 | C.地价低廉 | D.工人素质高 | 
随着城市发展,Y住宅区较X住宅区更有利于居民的居住和生活,理由是
①依山傍水,风景优美
②远离铁路,噪音污染轻
③交通便利,方便职工上下班
④远离工业区,环境清洁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该图为印度某城市(由西至东相距25千米)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统计,读图回答24~26题。
图示甲地土地价格和人口密度均很低,合理的解释是
| A.位于城市中心,为市政中心广场 | 
| B.距离城市中心近,不利房地产开发 | 
| C.位于城市边缘,基础设施不完善 | 
| D.位于郊区,只适合电子工业发展 | 
乙地土地价格高,人口密度低,应属于
| A.工业区 | B.园林 | C.住宅区 | D.中心商务区 | 
丙地在城市中
| A.为最普遍的类型 | 
| B.生态环境最佳 | 
| C.交通条件最佳 | 
| D.工业点最密集 | 
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A、B、C是三种不同的功能区。该城市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读图完成27~28题。
图中三种功能区分别是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A、B、C分别代表的功能区是
A.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B.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C.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
D.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下列叙述不属于功能区C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的是
| A.滨江临海,水运条件好,交通便利 | 
| B.水源充足,地势平坦 | 
| C.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地区,对城市的污染较小 | 
| D.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 
读部分国家城市及经济发展情况比较表,据此回答29~31题。
| 国家 | 
   1970年 | 
   1992年 | 
  ||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人均GDP(美元)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人均GDP(美元) | 
  |
| ① | 
   9 | 
   69 | 
   13 | 
   114 | 
  
| ② | 
   41 | 
   282 | 
   74 | 
   6777 | 
  
| ③ | 
   89 | 
   2912 | 
   89 | 
   15625 | 
  
| ④ | 
   74 | 
   4681 | 
   76 | 
   23180 | 
  
| ⑤ | 
   71 | 
   1946 | 
   77 | 
   29486 | 
  
近20年中,上述5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②可能是
| A.美国 | B.埃塞俄比亚 | C.英国 | D.韩国 | 
①与③、④、⑤三国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说明
| A.①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 B.①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三国少 | 
| C.①国第二、第三产业比三国落后 | 
| D.①国人口增长率比三国低 | 
读某工业部门在某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土地、运输和劳动力等成本曲线图。其中土地成本和运费都只与距城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有关,回答32~33题。
表示土地成本、运费、劳动力成本的曲线依次是
| A.a、b、c | B.c、a、b | C.c、b、a | D.b、a、c |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②与④两处运费的差异主要由交通通达度造成 | 
| B.交通通达度是影响①和②两处土地成本差异的主要因素 | 
| C.距城市中心远近对劳动力成本影响最小 | 
| D.该城市东侧交通通达度比西侧高 | 
该图为长兴岛工业区规划图。读图和材料回答34题。
若在图中①②③④处布局工业区和功能区,最合理的布局方案是
| A.①综合服务区、②化学工业区、③重型装备制造区、④船舶制造及物流区 | 
| B.①重型装备制造区、②综合服务区、③化学工业区、④船舶制造及物流区 | 
| C.①船舶制造及物流区、②重型装备制造区、③化学工业区、④综合服务区 | 
| D.①重型装备制造区、②船舶制造及物流区、③综合服务区、④化学工业区 | 
大连长兴岛位于辽东半岛西部,是环渤海经济圈最优良、便捷的出海口。岛内多荒山、滩涂,可用于建港的深水海岸线达24千米,毗邻沈大高速公路及哈大铁路。辽宁省政府正在规划和建设长兴岛,使其成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撑和临港产业基地。
长兴岛工业区开发建设的主要区位优势有
①建港条件优越
②土地开发成本低
③工业基础雄厚
④科技教育发达
⑤国家政策支持
⑥现代农业发达
| A.①③⑤ | B.②③④ | C.①④⑥ | D.①②⑤ | 
读“伦敦城市地域发展示意图和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回答36题。
 
据图中信息可知,伦敦及附近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标志是
①城市占地面积扩大
②城市人口增长
③城市绿地增加
④城市功能区增多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20世纪中后期城市人口减少,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 | 
| B.战争的影响 | 
| C.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城市居民向外迁移 | 
| D.经济危机导致了城市经济的衰退 | 
读“某地区城市分布图”、“甲城市地租等值线示意图”(左图)以及“甲城市某区域日均地铁分时段客运量统计图”(右图),回答38~40题。
左图中所示地区
| A.城市共有三个等级 | 
| B.甲城市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大 | 
| C.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 | 
| D.乙、丙城市服务功能相同 | 
关于左图中甲城市地租水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 | B.b<c | C.b<d | D.c>d | 
右图反映的最有可能是甲城市
| A.a以内区域 | B.ab间区域 | C.bc间区域 | D.c以外区域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该图是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图(左图)和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右图)
材料二 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的力量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
习惯上,当一个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材料一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有些省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试分析这些省区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以我国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为依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十年间其发展的趋向是什么?并分析原因。
分析材料二中省区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回答
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
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_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________
②对气温:________
③对降水:________
④对地下水: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