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2010—2011学年黑龙江龙东南七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
“It′s not just a planet, It′s home.”是对地球在太阳系中地位的恰如其分的评价,据此完成各题 。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
| A.质量在八大行星中最小 | B.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不同 | 
| 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 |
| D.太阳系中唯一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 
地球上有生物生存所必须的温度条件,是因为
| A.地球的质量适中 | B.地球的体积适宜 | 
| C.日地距离适中 | D.地球的卫星数目适量 | 
下列概念中,具有从属关系,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
| A.太阳系——木星——海王星 | B.宇宙——太阳系——银河系 | 
| C.太阳系——地月系——月球 | D.太阳——地球——哈雷彗星 | 
关于晨昏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 
| B.晨昏线任何时候都平分地球 | 
| C.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零 | 
| D.在夏至日,晨昏线与地轴在同一平面内且与太阳光线垂直 | 
我国发射在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与赤道上的对应点相比
| A.运动方向相同,角速度不同 | B.运动方向不同,角速度相同 | 
| C.运动方向相同,线速度不同 | D.运动方向不同,线速度相同 | 
自3月21日—9月23日,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北极圈内的极昼范围的变化是:由大→小→大 | 
| B.地球的公转速度:由慢→最快→快 | 
| C.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由大→小→大 | 
| D.南半球夜长的变化:由昼夜等长→夜最长→昼夜等长 | 
当地球运行至远日点时,太阳直射点
| A.在北回归线以北并向北移动 | B.在南回归线以南并向北移动 | 
| C.在北回归线以南并向南移动 | D.在赤道上并向北移动 | 
关于地球上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球上形成了昼夜 | 
| B.昼半夜和夜半球的的分界线是晨昏线 | 
| C.晨线的西边是昼东边为夜 | 
| D.昼夜交替的形成只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 A.夏至日由北向南递减并且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 | 
| B.冬至日由南向北递减并且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 | 
| C.大约3月21日时,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达90° | 
| D.温带地区始终小于热带地区 | 
哪条经线的地方时是我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 A.120°E | B.东九区中央经线 | C.120°W | D.116°E | 
下面四幅物体水平运动偏向图中,正确表示南半球的是(虚线表示运动方向,实线表示偏转方向)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在板块的张裂处可形成
| A.海沟 | B.裂谷 | C.岛弧 | D.褶皱山脉 | 
有关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地壳共分为六大板块 | 
| B.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是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张裂形成的 | 
| C.红海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 
| D.板块的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都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 
关于地貌或地质构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喜马拉雅山、庐山、泰山等是内力作用使岩层褶皱隆起形成的 | 
| B.流水作用使黄土高原的黄土层深厚广大 | 
| C.岩石断裂形成的向斜构造有利于存储地下水 | 
| D.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 
下图表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判断图中甲、乙两处岩石的成因类型 
| A.岩浆岩和变质岩 | B.变质岩和沉积岩 | 
| C.沉积岩和岩浆岩 | D.沉积岩和变质岩 | 
下列岩石中,有可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 A.花岗岩、玄武岩 | B.石灰岩、砂岩 | 
| C.石灰岩、大理岩 | D.大理岩、石灰岩 | 
读图回答各题。
从地貌上看,①处属于
| A.三角洲 | B.冲击扇 | 
| C.冲积平原 | D.冰沉积物 | 
从地质结构上看,②处属于
| A.背斜 | B.向斜 | C.断层 | D.褶皱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句体现了哪一层大气的气温垂直变化特点
| A.对流层 | B.平流层 | C.高层大气 | D.臭氧层 |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为                               
①近地面空气受热或冷却   ②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   
③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④气流的上升或下降运动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 C.①→④→②→③ | D.④→②→①→③ | 
谚语“十雾九晴(在深秋、冬季和初春)”是指大雾多发生在晴天时,因为
| A.晴天时,大气运动缓慢 | B.晴天时,水汽多 | 
| C.晴天时,尘埃多 | D.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 |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的原因是
| A.波长较短的蓝色光容易被大气吸收 | 
| B.波长较短的蓝色光容易被大气散射 | 
| C.波长较短的蓝色光容易被大气反射 | 
| D.波长较长的光线容易被大气散射 | 
二氧化碳被称为“保温气体”,是因为二氧化碳能
| A.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 | 
| B.破坏臭氧层,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 
| C.通过化学反应向大气释放热能 | 
| D.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 
下列海区中,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 | B.北半球中、高纬海区 | 
| C.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 | D.冬季北印度洋海区 | 
有人在墨西哥西海岸拾到一只来自菲律宾的漂流瓶,该漂流瓶是顺着下列哪组洋流过来的
| A.日本暖流→北赤道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 
| B.日本暖流→北赤道暖流→秘鲁寒流 | 
| C.加利福尼亚寒流→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 | 
| D.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 
陆地环境的整体表现在
| A.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 
| B.陆地环境各要素虽构成一个整体,但它们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 | 
| C.地质作用对陆地环境各要素基本没有影响 | 
| D.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导致整个环境发生变化 |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到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各题。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 A.干湿度地域分异 | B.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 | 
| C.从低纬到高纬的地域分异 | 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 
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 A.水分 | B.光照 | C.土壤 | D.热量 | 
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森林,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 | B.干湿度地带性 | 
| C.垂直地带性 | D.非地带性 |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地球公转到D点,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
⑵图中ABCD四点,最接近地球公转轨道远日点的______是,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______。
⑶从A→B时段,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从B→C时段,北半球的昼在逐渐_______(缩短、变长)。
⑷地球公转到B点时,亚欧大陆中南部受______(气压系统)影响,东亚地区盛行______(风向)风。南亚地区由于还受到_________移动的影响,盛行____(风向)风。
读下面四幅天气系统图,分析回答: 
(1)从气压状况看A是        ,该天气系统位于     (北半球或南半球);从气流状况看B属于           ,在垂直方向上气流运动方向为       。
(2)C图为      锋天气,其降水的区域位于        (锋前或锋后),该锋过境后的气压状况是        。
(3)D图为     锋天气,该锋过境时的天气是               。
(4)在ABCD影响下,一般出现晴朗天气的是      (填字母)。
读“水循环图”,回答问题:(10分)
(1)填写图中水循环的环节名称。
A.      ,B.       ,C.     ,E.     。F.       。
(2)三种水循环类型共同具有的环节是      、     和      (填文字)
(3)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的是          循环。
(4)人类可以通过改造           (环节)来改变水循环的空间分布为人类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