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10年百色祈福高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
读北纬53°某地附近相关等值线图,判断。
有关P、Q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P地地势、降水量均高于Q地 | B.P地降水多于Q地,气温低于Q地 | 
| C.P、Q两地海拔高度相同,气温相同 | D.Q地具有较明显的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 | 
若该岛在某大陆的西侧,则该地最适宜发展的农业是( )
| A.水稻种植业 | B.水产养殖业 | C.乳肉畜牧业 | D.小麦种植业 | 
 
  | 
  
读我国某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示意图,分析回答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 B.整体性特征 | 
|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 D.垂直分异规律 | 
下列有关叙述,属于M环节的是   ( )
| A.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 
| B.山区坡陡,水力资源丰富 | 
|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 
| D.水系发育,山、丘、盆、谷交错分布 | 
读图4“某半球30°~40°纬度带海陆分布示意图”,完成。
图中M地和N地的自然带分别是(   )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 
| D.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图中海域洋流中(   )
| A.①海域东岸为暖流 | 
| B.②海域西岸为补偿流 | 
| C.①海域洋流方向为顺时针 | 
| D.②海域附近存在季风洋流 | 
图4 为恒河三角洲某民居在不同季节的景观,读图回答。
该民居建筑结构的最主要功能是(   )
| A.防蚊虫 | B.通风散热 | C.防洪涝 | D.解决地表不平 | 
图甲景观出现时(   )
| A.印度低压强盛 | B.北京昼短夜长 | 
| C.恒河三角洲盛行西南季风 | D.地中海气候区温和多雨 | 
表1为某国历史上不同年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甲乙丙丁四个年份人口变动的情况反映了人口增长模式的一般规律,据此回答以下。
四个年份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 
| B.乙、甲、丙、丁 | 
| C.乙、甲、丁、丙 | 
| D.甲、丙、乙、丁 | 
该国家所在的地区可能是
| A.北欧 | B.非洲 | C.东南亚 | D.南美洲 | 
图甲是我国江南某城市及近郊地区范围图。图乙是①②③④四条线附近地区的夏季午后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回答。

该城市的地域形态可能为
| A.组团式 | B.集中式 | C.条带式 | D.放射式 | 
图中O处最可能是
| A.文化区 | B.山地森林公园 | C.城市广场 | D.中心商务区 | 
2009年3月份的一天,我国某中学学生测定学校所在地的地理坐标。基本方法是:在学校操场用一根竹竿垂直插在地面上,并在地面绘一圆,当竹竿影端落在圆周上时,做两个标记,并记录下时间,如图5所示(O为竹竿的位置,P、Q是竿影在圆周上的两个影端,其中一个影端为北京时间12:20,另一个影端为北京时间15:40)。读图完成。
这一天,竿影最短时竿影长约为竿长的五分之四。
  关于学校所在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信的是             
| A.年内有太阳直射现象 | 
| B.山清水秀,鱼米之乡 | 
| C.地形广阔平坦,黑土肥沃 | 
| D.冬寒夏热,降水稀少 | 
关于P、Q的分析,正确的是
| A.P对应的时间是12:20 | B.Q对应的时间,拉萨太阳高度在增大![]()  | 
   C.⌒ (劣弧,与 相对应)为600 | 
  
| D.Q对应的时间为学校所在地日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 
3个月后学校所在地区
| A.小麦开始播种 | B.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 | 
| C.牧民开始在山上放牧 | D.油菜花竞相开放 | 
读图2澳大利亚图和图3季风环流图,回答
下列关于澳大利亚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区气候类型在南美洲分布最广 | 
| B.④地区多雨季节时,我国东部地区也多雨 | 
| C.⑦地区的自然带与我国华北地区的自然带完全不同 | 
| D.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份⑤⑥地区年降水量增多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3中的是1月份的季风环流图 | 
| B.2008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遭受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与图3中高气压强盛有关,多下沉气流导致不易形成雨雪天气 | 
| C.图3中南半球的西北季风是由于气压带的移动跨过赤道向左偏而形成的,①地区夏季多雨与其有关 | 
| D.⑧、⑨两洋流,为沿岸的地区带来水汽,起到增湿的作用 | 
2009年,我国不少地区发生过多种异常天气·冬春连早,近50年罕见;4月中旬出现了大风、沙尘暴天气,持续时间之长,风速之大均为近0年来的最大值;5~6月遭受了雷雨
,大风等强时流天气袭击,有些地区为超百年一遇;6月下旬,出现过35℃~43℃的高温天气,气温超过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时段的历史极值;夏秋季节,强台风。莫拉克,等影响范围最广、遭成损失最大;11月初,受强冷空气影响,出现了大范围寒潮天气;11月中旬的暴雪,近60年一遇。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一般情况下,下列灾害天气与主要出现地区连线正确的是                            (   )
| A.暴雪——内蒙古 | B.沙尘暴——四川盆地 | 
| C.持续高温——青藏高原 | D.春旱——松嫩平原北部 | 
强台风“莫拉克”登陆后迅速减弱的主要因素是                                   (   )
| A.纬度 | B.植被 | C.气温 | D.水汽和摩擦力 | 
下列四个纬度相近的地形区中,受寒潮影响最小的是                            (   )
| A.青藏高原 | B.四川盆地 | C.江汉平原 | D.太湖平原 | 
下图表示某岛屿简图,该岛屿中部多山,降水大多在1000mm以上,东北部和西南部降水差异
较大,人口密度约400人/平方千米。据此回答。
 
  | 
  
| A.东北部降水少,洋流 | B.西南部降水少,洋流 | 
| C.东北部降水多,信风和地形 | D.西南部降水多,地形 | 
该岛屿最适合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
| A.种植园农业 | B.地中海农业 | C.商品谷物农业 | D.大牧场放牧业 | 
下图中的①和②分别表示长江三角洲2000年和2010年(预测)的能源消费构成;③和④分别表示我国西南地区2000年和2010年(预测)的能源消费构成。读图回答23-24题。
2000年西南地区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是
| A.以煤为主 | B.以石油为主 | 
| C.以天然气为主 | D.以水电和核电为主 | 
2010年与2000年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煤炭下降幅度远小于西南地区 | 
| B.西南地区的水电和核电增长幅度最大 | 
| C.西南地区的水电和核电下降幅度大于长江三角洲 | 
| D.西南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增长幅度大于长江三角洲 | 
图中a、b是北半球某地理要素等值线,且a>b。M、N分别位于图中a、b线之中点。读图回答。
若a、b是纬线,M、N在同一经线上相距2220
千米。当国际标准时间为6点时,M地为正午,
其太阳高度角为0°。同时,观察到北极星的
高度为70°。则N地可能
| A.昼长夜短 | B.受冷高压控制 | 
| C.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刻 | D.河流出现凌汛 | 
若a、b是等压线,则M地
| A.盛行偏南风 | B.气温略高于N地 | C.受冷锋影响 | D.以晴朗天气为主 | 
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图3),回答。
图中公路沿线甲、乙、丙、丁四地中,海拔最高点出现在                            (   )
| A.甲 | B.乙 | 
| C.丙 | D.丁 | 
图中公路规划线路能反映出山区公路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   )
 ①尽可能连接居民点                              ②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
 ③在陡坡段增加“之”字形弯曲             ④尽可能避免跨越河流
|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图4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
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                                                            (   )
|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 
| B.山地针叶林带 | 
| C.山地荒漠带 | 
| D.山地冰雪带 | 
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它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   )
| A.降水 | B.下渗 | 
| C.蒸发 | D.地表径流 | 
读某河流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描述图示地区的地表特征。
(2)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是什么?
(3)分析该河流在冬末春初和秋末冬初可能出现哪种水文现象。
(4)简述该地区沼泽广布的原因。
读某国家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地中海海水盐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
(2)说明图示国家北部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3)图示国家的人口集中分布在波河平原上,简述自然原因。


相对应)为600


它主要出现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其位置约有85%以上是在昆明与贵阳之间(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