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宏宇学校
  首页 / 试题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西藏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遗址出现了粟的栽培和猪的饲养;在昌果沟遗址发现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聚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遗址发现了2-4世纪的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这有力佐证了西藏地区(

A.

生态环境受到新物种引进的严重影响

B.

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

C.

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

D.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狮子不是中国本土物种。有学者研究认为,狮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中国人所了解,其形象从汉代起扎根于中国艺术,代表有看门狮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装饰以及狮子舞等,舞狮作为中国民间节庆常有的节目,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

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

B.

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

C.

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

D.

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隋末起义的领导者成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乡民,贵胄大族、豪族官吏三类,起自民间者不占优势。起义从当初逃兵役、反暴政的行为演变为推翻朝的政治斗争。《唐会要》记创业君臣,俱是贵族。这说明(

A.

隋唐的选官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B.

唐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

C.

隋唐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了新阶段

D.

唐初统治仍以士族地主为政治基础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这一举措(

A.

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

B.

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

C.

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

D.

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东坡笠屐图》。其文本故事最早的叙事是东坡在儋耳观闵客草舍偶得一箬笠戴归女小儿皆笑,邑犬皆吠,此后陆续增加了遇雨”“从农家借箬笠穿屐而回”“东坡向海南友人黎子云借阅柳宗元文集”“东坡看过其笠屐像后自为题咏等情节。《东坡笠屐图》的故事不断演绎的主要原因是(

A.

文人通过艺术创作还原真实历史场景

B.

民众借助历史人物故事表达精神诉求

C.

理学思想强化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

D.

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根深蒂固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晚清秀才刘绍宽在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1896年他读了美国学者的《治心免病法》后感慨,此真心理学,与宋儒无异。此后数年,他阅读西书范围颇广,但对此并不满意,叹道:究之所得新学,尽是皮毛。……非所谓邯郸学步,失其故步欤?”此情形在清末士绅中并不鲜见。这体现了(

A.

维新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B.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时人理解新时局的矛盾心理

D.

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兴起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鲁迅曾说早期中国新诗大多数是眼看的,而不是嘴唱的,他认为新诗必须要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抗战时期,不仅有了适合朗诵的新诗,还有了直接谱成歌曲的歌诗,如《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等。新诗的发展(

A.

由地域文化所推动

B.

受个人喜好左右

C.

由文人审美所决定

D.

受时代因素影响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码头工人是中国近代城市中典型的苦力群体,在上海尤具代表性。建国后上海码头工人的工作开始竞赛化1951年上海市运输公司举办的首次劳动竞赛分为团体和个人赛,前三甲可以获得一定奖励。码头工人还被宣传为替国家增加了财富,爱护人民财产的模范。这一转变反映了(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B.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C.

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发生根本改变

D.

中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民日报》对海南建省设经济特区三十年来的报道,勾勒出主流媒体对海南记忆的历史图景。建省初期主要聚焦于军队(武警)边防、金融保险、招商引资、人才等方面;进入新世纪,旅游、生态环保、教育、体育、医疗健康等方面获得了更多关注和报道。报道主题的变化反映了(

A.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扬帆起航

B.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空格处应是(

A.

古埃及文明

B.

阿兹特克文明

C.

地中海文明

D.

古巴比伦文明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00年,在欧洲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贵重物品,就会找当地的巫师用魔法帮忙寻找。到1700年,上层阶级转而反对使用巫术。1750年,绝大部分巫师都消失了,人们更喜欢在周报上刊登寻物启事,或求助于新建的失物招领处。人们行为的变化深刻反映了(

A.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

近代科学兴起推动技术进步

C.

大众文化推广历经漫长过程

D.

宗教神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中叶,英国市政厅的设计遵循公开原则。1848年哈利法克斯市在设计市政厅时决定,其位置应在市中心制高点,须有令人注目的高塔和巨大的钟楼。市政厅竣工剪彩时,威尔士王子到场,6万多名观众参加,还有1万多名学生和大型乐队表演节目。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王室权力得到强化

B.

城市治理体现民主观念

C.

建筑风格发生改变

D.

人文主义思想开始传播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4年世界银行统计显示,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出口商品的数量与价格的年均增长情况(%)如下表所示。导致其中数据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

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B.

交通条件改善推动了经济发展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确立

D.

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基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文化基因元素的天下观。古籍记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从汉至元绘制的天下图尽管名称各异,但整体布局可概括为东、南皆海,北缘旷野;四夷环绕,中国独大1600年左右开始,部分天下图新增了关于美洲、欧洲等内容,但大多数地图仍未放弃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下图的演变轨迹充分说明(

A.

地图绘制提升了对世界的认知

B.

文化的连续性增强了华夏认同

C.

“中学西渐”丰富世界文化内涵

D.

传统思想影响古人的“天下观”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内容深刻反映出(

A.

生产方式变革决定国际体系更迭

B.

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影响国际秩序

C.

领土问题始终是国际争端的热点

D.

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必变为两极对峙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文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从出土文书看,秦汉诸多有关基层民众管理的薄籍,其正本都是藏在乡一级,副本在县。东汉继承了文书藏乡的制度。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唐宋时期的敦煌文书中有部分契约格式:如《十世纪敦煌遗嘱格式(乙)》其内容提到“吾若死后,不许相诤。……他生莫见佛面,长在地狱,兼受畜生。若不听知,于此为报”;《十世纪敦煌分家文书格式(甲)》其内容提到“骨肉之原,不可有分飞之愿。……长守尊卑之礼”。

——摘编自张传蛋《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

材料三

明清徽州文书包括商编路程、民间日用类书等。如《江湖绘图路程》内容包括“士商略”“镇江盐船上楚水路歌”以及渠口村至九江、汉口等地的水陆路程;《广东路程》记录了由江西进广东的水陆路程、广州八景名录等;《路程编歌》具体描述了自钱塘江—断安江溯流而上的沿途所见;《应酬文约有备》内容包括“合同大意式”“抵押借券式”等。

——摘编自王振忠《徽州文书与明清以来的中国史研究》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体现的文书功能。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文书中所载内容出现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文书内容对研究明清社会的价值。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传媒技术、新式教育、工商业和政治纷争等因素的复合体。”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之所以能刺激全国并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和群体性抗议活动,关键在于当时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基于外贸拉动的对外开放、新式传媒与交通技术改变信息传播方式、西学渐兴、倡导政治共和但新旧纷争深刻激烈的复杂社会形态中。该说法的理由如下:一是自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起展开的技术与经济变革,推动了“千古未有之变局”;二是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印刷机可以快速印制小册子、传单等宣传品,这种宣传效应形成维护主权的滔滔民意;三是步入近代以来,多数国家都设立大学以培养人才,大学因知识密集、思想多元而成为信息交流的区域中心。近代信息与交通技术的逐渐普及,造就了五四运动在欧亚大陆、从北京到上海、从城市到乡镇的空间转换,形成了参与规模、话语策略、影响力等方面的近代特征。但如果相信只要有信息技术的推动,即可实现新知识的传递进而引发思潮纷涌和社会运动的话,那就未免过于天真了。

——摘编自江沛《传媒、政争、工商业与五四运动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四运动在近代社会参与规模、话语策略、影响力的表现。

3)辨证分析只要有信息技术的推动,即可实现新知识的传递进而引发思潮纷涌和社会运动这一观点。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文明向欧洲以外的传播是与殖民扩张同时进行的。以英格兰人为主的欧洲人分批移民到北美,首先设置定居点;这些定居点逐渐成为一个个的殖民地。这些欧洲移民开始效仿英国的法律处理政事,在殖民地成立议会和代议制政府。在这一阶段中形成一种兼有欧洲文化背景却又实用的“美洲文化”。以美国为例,在独立战争爆发以前,各个殖民地高度自治。独立以后,美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总统联邦制的合众国。19世纪中叶,美国工业化进程已可与欧洲相匹敌。19世纪后期,美国以跃进的速度追赶欧洲,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开始参加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角逐。欧洲文明自从传入北美,并在美国出现了既同源又发展的“美国文化”后,欧洲文明的范围被放大了。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扩张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美国文化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欧洲文明的发展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家张荫麟先生根据东西方历史学实践,提出撰写通史的五个选材标准:

(一)新异性的标准。“新异性”说的是“内容的特殊性”,也就是在历史上是否具有新意。史事愈新异则愈重要。

(二)实效的标准。史事之直接牵涉和间接影响于人群的苦乐愈大则愈重要。

(三)文化价值的标准。即是真与美的价值,文化价值愈高的事物愈重要。

(四)训诲功用的标准。训诲功用有两种意义,一是完善的模范,二是成败得失的鉴戒。训诲功用愈大的史事愈重要。

(五)现状渊源的标准。要了解现状,就要追溯现状的由来。史事和现状之间的关系愈深则愈重要。

请任选一个标准,在古代、近代、现代任选一个历史时期,写一段历史。(要求:明确写出所选标准,自拟题目,选材符合标准并加以阐释,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