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宏宇学校
  首页 / 试题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天津卷)

周人认为,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敛怨以为德”,为上天所弃;为此,周奉行“惟德是依”“敬天保民”。这主要体现了周人(

A.

能够借鉴历史经验

B.

推崇神权至上思想

C.

沿袭前朝价值观念

D.

坚持礼法并重传统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天津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中宗下令修改《氏族志》,至唐玄宗初年撰成《姓氏录》;书中对相关家族按照道德、功勋、血缘、籍贯,等而次之,对有官爵的夷番酋长也授予相应等级。此举(

A.

维护了门阀制度

B.

破除了门第界限

C.

改革了选官制度

D.

削弱了士族集团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天津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编撰《资治通鉴》过程中,面对多政权并存时期如何确定编年标准的问题,司马光认为,政权无论华夷大小强弱,须同等对待,不能独尊一国为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

A.

坚持务实治史的追求

B.

推进华夏认同的志向

C.

强调民族对立的意图

D.

独尊中原王朝的立场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天津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为天津两所学堂的基本情况及主要课程设置,表中内容的联系与变化反映了(

A.

百日维新的成效

B.

统一学制的建立

C.

社会制度的演进

D.

洋务人士的反思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天津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94月底,虽经中国代表的据理力争,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仍然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列强的这一行径,引发了国人积压已久的不满与愤怒。从形成原因上,对积压已久理解全面的是(

A.

五四爱国运动的激发

B.

群众爱国意识的觉醒

C.

近代历史发展的结果

D.

列强压迫中国的反弹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天津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表现了劳动人民边生产边学习的情景,它反映出(

A.

统一战线受到了广泛拥护

B.

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支持

C.

抗日民主根据地巩固发展

D.

敌后战场开始成为主战场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天津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4年,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64年,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与英法美三国关系的变化(

A.

证明了“一边倒”方针的胜利

B.

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

说明了全方位外交活动的开展

D.

反映了两极对峙格局的终结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天津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9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出改革要侧重于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表明(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上日程

B.

农业生产责任制继续深化

C.

对外开放战略全面顺利实施

D.

生产资料所有制急需调整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天津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奥斯曼帝国的所有土地都是国家财产,军事贵族的封地面积较小且几乎不可世袭;苏丹维持着一支战力强大的常备军,并把征服的土地奖给士兵。这使奥斯曼帝国在与中古西欧各国竞争中常处于优势,造成该局面主要是由于双方(

A.

社会形态不同

B.

土地制度不同

C.

军事装备不同

D.

控制地域不同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天津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艺复兴时期,有学者赞成古希腊人的说法,认为人类历史循环往复,交替进行;也有学者质疑古希腊人的人类历史退化观,其理由是仅印刷术一项就可以超越古人的所有发明。上述观点与文艺复兴特点相符合的是(

A.

汲取东方文化精华

B.

批判继承古典文化

C.

崇尚理性科学思想

D.

追求现世幸福生活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天津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世纪,西属拉丁美洲的波托西成为世界重要的银矿开采中心,其人口高达12万人,比西班牙任何城市都多,印第安矿工艰难劳动生产的银锭和劳工生产的银子流入世界各地。导致波托西繁荣的直接原因是(

A.

种植园制的盛行

B.

奴隶贸易的兴盛

C.

商业革命的发展

D.

殖民掠夺的疯狂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天津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实行等级制度的西方社会中,存在着多种法律体系,贵族领主、城市新贵、城市市民、宗教人士和非宗教人士以及男人和女人的基本权利皆有区别。下列各项中,从法律制度上对此做出根本性否定的是(

A.

《查士丁尼法典》

B.

《权利法案》

C.

英国的《大宪章》

D.

《人权宣言》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天津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30-1896年美国生产1蒲小麦由3小时变为10分钟;1869年美国运输1蒲小麦到英国需37美分,1905年缩短到5美分。上述变化的主要物质支持是(

A.

农业技术的进步

B.

电力应用的普及

C.

生产工具的更新

D.

劳动技术的提升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天津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新建王朝前期的统治者,面对经济残破、民不聊生,大多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等顺应民意的措施,由此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治世,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上述措施与治世之间的关系,概括最准确的是(

A.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B.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天津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果在1930-2000年出版的国际图书中,分别检索联合国危机,可得到两词出现频率的统计示意图。对下图反映的相关国际政治内容,理解最全面的是(

A.

全球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B.

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存在混乱

C.

原有国际机制失去作用

D.

世界局势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加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天津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棉布是农民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在家庭中“四时可纺织”“七岁女七十岁妪皆可纺”;除自用外,棉布还可在市场出售,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专门的纺户和织户,纺户纺纱出售,织户买纱织布。据研究,明清时期布产量远超英国工业革命早期,但直到鸦片战争前,棉纺织生产始终停留在家庭手工业阶段,并未发现棉纺织手工工场

——摘编自《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随着家庭纺织业的繁荣,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形成众多市镇。这些新型市镇接近农村,服务于家庭手工业生产发挥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其中一些大型市镇,发展为与传统“郡县城市”不同的“工商城市”,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潮流和趋向;在人口、城区规模以及工商业水平上,毫不逊色于中古西欧的自治城市;开辟了一条中国封建城市发展的新道路,不过,到鸦片战争前夕,世界级大城市大多位于欧洲与美洲。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明清时期与近代英国在棉纺织业发展上的不同路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参照西欧城市化历程,说明中国明清时期市镇发展的状况。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天津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晚清时,黄河、永定河等水患严重。1882年,李鸿章尝试使用西方机器船治河,清淤疏浚效果不佳,清廷批示,此机器船“起泥不灵,看来竟是废物,嗣后毋庸购买”。1886年,醇亲王等人又以现用船只“笨滞无力”为由,奏请“购造试办”西方机器船,若用来拖带传统刷沙工具,可“事半功倍”;清廷允准。山东巡抚购买西方机器船,并委托国内船厂仿造。1898年,西方专家受邀考察勘测黄河河道,提出水土保持等整体治河方案,清政府未予采用。

——摘编自《再续行水金鉴》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水利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大中小相结合的水利工程系统。1951年作为建国初期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官厅水库建设开始启动。刚刚获得解放的劳动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水库建设当中,轮番工作,昼夜不停;在中央统一调配下,各地迅速支援大型机器设备和钢筋、水泥等材料。1954年官厅水库竣工,基本解决了长期危害永定河两岸人民的水患;此后又在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以及水力发电、生态环保和旅游开发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十年北京市水利建设成就史料》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简析清政府治河时对西方技术的尝试及其态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以官厅水库建设为例,概述建国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天津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古以来,海洋一直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彼此之间物质与文化的交往,很多都是借助海洋进行的。无数历史事件证明,人们了解、掌握并利用了海洋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变化规律,不断丰富和创造出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从而使自己的活动在历史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选择中外历史上一次与海洋相关的重要历史活动,自拟标题,综合运用多学科内容,就此次活动的目的、背景条件、采用的技术手段和历史意义,加以说明。(要求:标题与海洋活动相关,具体清楚;内容完整,以历史学科为主,联系其他学科内容;观点正确,条理清晰。)

来源: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天津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