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
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凝(níng)聚倾(qūn)吐湿(shī)润轻捷(jié) | 
| B.一缕(lóu)调(tiáo)色板要(yāo)挟曾(céng)经 | 
| C.塞(sài)外差(chà)不多倒(dào)过来冷(lěng)笑 | 
| D.分(fèn)量旋转(zhuǎn)蕴(yùn)含湛(zhàn)蓝 | 
辨字组词。
 虑(    ) 资(   ) 挚(   ) 浆(   ) 谦(   )协(   )
 虚(    ) 姿(   ) 势(   ) 桨(   ) 歉(   )胁(   )
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   )人讥笑    和(   )可亲   (  )不安席   (  )之大吉
 意(  )深长    不拘一(   )    竭泽而(   )  流连忘(  )
 (1)那伙人见形势不对,一个个便似惊弓之鸟(                  )。
 (2) 老师一番(               )的话,让那两个打架的同学低下了头。
给词语选择合适的义项,只填序号。
 透:a液体、光线等渗透穿透;b暗地里告诉;c透彻;d达到饱满的、充分的程度; e显露。
 (1)这花白里透红。(     )
 (2)这件事到底怎么样了,你能透个信儿吗?(     )
 (3)我摸透了他的脾气。(     )
 (4)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     )
 (5)这个苹果熟透了。(     )
周末,逛热闹的花鸟市场,这里简直是动植物的世界:有色彩斑斓的金鱼,有欢快歌唱的小鸟,( )
| A.有散发着鲜花的阵阵清香。 | 
| B.有鲜花散发着的阵阵清香。 | 
| C.有鲜花在散发着阵阵清香。 | 
| D.有散发着阵阵清香的鲜花。 |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听了小明讲的故事,我不约而同的笑起来。 | 
| B.张平的学习成绩大大增加。 | 
| C.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送来的。 | 
| D.菜园里种着西红柿、黄瓜、扁豆等蔬菜。 | 
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不仅……还……即使……也…… 如果……就 …… 不是……而是 ……
 (1)(     )对球上的矿产资源不加节制地开采 ,(     )必将加速其枯竭的程度。
 (2) 京张铁路的建成,(    )是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成为了现实,(    )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3) 矿产资源(     )上帝的恩赐,(    )经过几万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4)(    )桑娜和丈夫从早到晚地干活,(    )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按要求改写句子。
 (1) 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闰土对我说:“我来教你捕鸟。”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们要写好规范字。我们要说好普通话。(用合适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一段话,共有4处错误,请在原句上改正。
 一轮明亮的园月挂在空中,元宵佳节马上终于来到了,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新世纪广场上,张小冬和刘文斌由他的爸爸带着,提着兔子灯跑来跑去,表情多么舒畅啊!
 (5) 根据情境,仿写句子。
 春天像刚落地的小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夏天像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给大地披上了白色纱衣。
修辞判断。
 (1) 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  )
 (2)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会忘怀吗?不,永远不会。   (  )
 (3) 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像无数小精灵在快活地眨着眼睛。    (  )
 (4) 人与山的关系是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与舒服呢?   (  )
补充句子。
 (1)                                           ,不知云与我俱东。
 (2) 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4)  有所期诺,                        ; 有所期约,                   。
课内阅读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使他们不能再生,         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在文中“□”内填上合适的标点。
 按要求写词语
 (1)近义词:威胁——(      )  随意——(       )
 (2)反义词:贡献——(      )  毁坏——(       )
 短文中列举出的再生资源包括:     、       、     、     。
 再生资源不能再生的原因有(多项选择)(       )
 A. 随意毁坏    B. 滥用化学品  C. 自然灾害
 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体会文中加点词“本来”在句中的含义。
                                                             。
课外阅读
 我怀念那条河。
 ②远远地看,它就像一根孤独的琴弦绷在原野上,任风雨和岁月弹拨。
 ③我是生长在它旁边的一双耳朵。当时我不觉得幸运,以为这是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柳阴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芬香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鹂鸟的啼鸣两岸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
 ④我在河里学会了游泳。我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水中的鱼;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蓝和水蓝之间,我是漂浮的梦。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是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在横渡河湾的时候,我遭遇过一条水蛇,小小的头昂着,更小的眼睛圆睁着打量陌生的天空,它也在不测的水里横渡它的命运。
 ⑤我在竹林里制作了第一管竹笛,摹仿北斗的指法(它也是七个音孔),我在静夜里向身后村庄和远方的岁月吹奏。
 ⑥当时,我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奇迹,真不觉得我内心的水域,有一多半来自这河流 的灌溉。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没有想过,这河流会有断流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它似乎源远流长的水,是来自哪里?它的温柔碧波和浩然激流,是怎样一点一滴汇成?
 ⑦带着它的涛声和波光,我湿琳淋地走了。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我是它站起来行走的一部分,我的记忆里流淌着它的乳汁。
 ⑧我仍然觉得它理所当然存在于那里,理所当然属于我,属于我们,而且永远。
 ⑨年前回家,我愕然了。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岸上的柳林、竹林、槐林、芦苇荡都已消失,荒滩上,有人在埋头挖坑淘金;三五个小孩,在放一只风筝,几双眼睛一齐向上,望着空荡荡的天空和那只摇摇晃晃的风筝。
 ⑩我已找不到当年游泳地方,那让我感到河水深度、照过我少年倒影、用蓝色的旋涡激起我最初诗意想像的地方,已被高大的垃圾堆覆盖。
 11我多想,我多想找到死去的源头,去大哭一场,让泪水复活这条梦中的河流。
 12这时候,才痛彻心肺地明白:天地间没有理所当然永远属于我们的事物。
 13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地去珍惜——这才是唯一属于我们的理所当然。
 14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爱,枯竭了;我们内心的河床,不再是碧波倒影,而是注满了污水,堆满了垃圾。
 15我,该怎样打开内心的纯洁水源,。复活那死去的河流?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愕然(   )   珍惜(   )  
 联系短文内容填空。
 (1)过去的“那条河流”是(  )的地方,
 如今的“那条河流”是(     )的地方。
 (2)作者用“那条河流”作为那题目,作用是 (          )。
 (3)文中“我”的感情随河流的变化而变化,经历了认为
 理所当然→(   )→明 白 →  (   )→(   )的过程。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打“√”,错的打“×”。
| A.作者从记忆中的那条河流写起,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人类要懂得珍惜的思想。() | 
| B.描写捉螃蟹和遭遇水蛇的细节,目的表现自然界充满竞争,一切事物都面临危机。( ) | 
| C.作者认为那条河流是个“奇迹”,是因为那条河流曾给他童年带来乐趣。( ) | 
| D.本文描写河流的变化,省略了变化的过程,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