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油脂发生皂化反应能生成甘油 | 
| B.蔗糖及其水解产物均能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红色沉淀 | 
| C.实验室可以使用CuSO4溶液除去乙炔中的H2S等杂质 | 
| D.甲烷、苯、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都可以发生取代反应 | 
下列各离子组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A.H+、NH4+、I-、NO3— | B.Na+、Ca2+、ClO-、HCO3— | 
| C.K+、Mg2+、CO32—、SO42— | D.Hg2+、H+、Cl-、S2- |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7.8 g Na2O2中含有的阴离子数目为0.2 NA | 
| B.标准状况下,2.24 L CHCl3的分子数为0.1 NA | 
| C.1 L 0.1 mol/L Al2(SO4)3溶液中,Al3+的数目为0.2 NA | 
| D.0.1 mol Fe与足量稀HNO3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3NA | 
下列各选项陈述I和陈述II均正确且二者有因果关系的是
|   | 
   陈述I | 
   陈述II | 
  
| A | 
   常温下铁、铜均不溶于浓硫酸 | 
   常温下铁、铜与浓硫酸均不反应 | 
  
| B | 
   HCl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CO2 | 
   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CO2中的少量HCl | 
  
| C | 
   Cl2使润湿的有色布条褪色,而干燥的布条不褪色 | 
   次氯酸的氧化性比氯气的强 | 
  
| D | 
   稀、浓HNO3分别与铜反应,还原产物为NO和NO2 | 
   稀HNO3氧化性比浓HNO3强 | 
  
常温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pH=3的CH3COOH溶液的浓度小于pH=2的盐酸的浓度 | 
| B.向NaHCO3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固体,可抑制HCO3-的水解,使c(HCO3-)增大 | 
| C.将任意量的CH3COOH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其混合溶液均存在:c(Na+)+c(H+)=c(CH3COO-)+c(OH-) | 
| D.Na2CO3溶液中:c(Na+)>c(CO32-)>c(OH-)=c(HCO3-)>c(H+) | 
已知A、B、C、D、E是短周期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5种主族元素,其中元素A、E的单质在常温下呈气态,元素B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元素C在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元素D的合金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金属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A、B组成的化合物常温下一定呈气态
B.一定条件下,元素C、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之间能发生反应
C.工业上常用电解法制备元素C、D、E的单质
D.化合物AE与CE有相同类型的化学键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 A | 
   将灼烧变黑的热铜丝插入装少量无水乙醇的试管中 | 
   铜丝变红 | 
   乙醇和乙醛具有还原性 | 
  
| B | 
   新生成的AgI浊液中滴入稀KCl溶液,振荡 | 
   有少量白色沉淀生成 | 
   AgCl比AgI更难溶 | 
  
| C | 
   Al箔插入稀HNO3中 | 
   无现象 | 
   Al箔表面被HNO3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 
  
| D | 
   向包有Na2O2粉末的脱脂棉吹气或滴水 | 
   脱脂棉都会燃烧 | 
   Na2O2与CO2或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 
  
有机物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合成过程如下:
(1)化合物II的分子式为      ,Ⅳ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     反应。
(2)化合物I~IV具有的性质正确的是      。
| A.1mol化合物II最多能与2molH2发生加成反应 | 
| B.1mol化合物II燃烧最多消耗8.5molO2 | 
| C.1mol化合物IV能与2mol金属钠、1molNaHCO3反应产生气体 | 
| D.化合物I和IV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 
(3)芳香化合物V是II的一种无甲基同分异构体,能使FeCl3溶液显紫色,则V的结构简式为                     、                   、                       。
(4)一定条件下,化合物Ⅳ能形成缩聚高分子,该有机高分子的结构简式为           。
(5)有机物VI(
)与
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碳的氧化物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已知:C(s)+O2(g) 
CO2(g) △H=-393kJ•mol-1;
2CO (g)+O2(g) 
2CO2(g) △H=-566kJ•mol-1;
2H2(g)+O2(g)=2H2O(g) △H=-484kJ•mol-1
(1)将水蒸气喷到灼热的炭上实现炭的气化(制得CO、H2),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将一定量CO(g)和H2O(g)分别通入容积为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CO(g)+H2O(g)
CO2(g)+H2(g),得到如下三组数据:
| 实验组序 | 
   温度/℃ | 
   起始量/mol | 
   平衡量/mol | 
   达到平衡所需时间/min | 
  |
| H2O | 
   CO | 
   CO2 | 
  |||
| 1 | 
   500 | 
   4 | 
   8 | 
   3.2 | 
   4 | 
  
| 2 | 
   750 | 
   2 | 
   4 | 
   0.8 | 
   3 | 
  
| 3 | 
   750 | 
   2 | 
   4 | 
   0.8 | 
   1 | 
  
①该反应的正反应为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②实验1中,0~4min时段内,以v(H2)表示的反应速率 为          。
③实验2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         。
④实验3与实验2相比,改变的条件是         ;
请在下图坐标中画出“实验2”与“实验3”中c(CO2)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并作必要的标注。
(3)在载人航天器中应用电化学原理,以Pt为阳极,Pb(CO2的载体)为阴极,KHCO3溶液为电解质溶液,还原消除航天器内CO2同时产生O2和新的能源CO,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
2CO+O2,若阳极为溶液中的OH-放电,则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4)将CO通入银氨溶液中可析出黑色的金属颗粒,其反应方程式为                。
利用某地的闪锌矿(主要成分为ZnS,其杂质主要为铁、铜元素等)冶炼纯锌的传统工艺如下:
注:锌、铁、铜的沸点依次为1180K、2862K、1800K
(1)高温焙烧时,若氧气足量,则ZnS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方案1由锌熔体获得粗锌的的操作为    (填:“蒸馏”、“分馏”或“干馏”)。
(3)工业生产中方案2中固相2的成分为         ,液相1所含金属阳离子为:
(4)方案2中从液相1获取粗锌的过程中可用加入单质         除掉其他杂质;对比两种方案,方案2的优点是                    。
(5)方案2的系列操作产生的废液可以制取绿矾。硫酸亚铁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和析出晶体的组成如下表所示:
| 温度/℃ | 
   0 | 
   10 | 
   30 | 
   50 | 
   56.7 | 
   60 | 
   70 | 
   80 | 
   90 | 
  
| 溶解度 | 
   14.0 | 
   17.0 | 
   25.0 | 
   33.0 | 
   35.2 | 
   35.3 | 
   35.6 | 
   33.0 | 
   33.5 | 
  
| 析出晶体 | 
   FeSO4·7H2O | 
   FeSO4·4H2O | 
   FeSO4·H2O | 
  
从上表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 ;② 。
氯气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下面是三位同学分别设计的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氯气的装置,其中最好的是  (填序号):
(2)某课外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通过电解食盐水并探究氯气相关性质,请回答:
①现有电极:C和Fe供选择,请在虚框中补画导线、电源(
),串联变阻器以调节电流,同时标出电极材料;电解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
②通电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B、C三处是浸有不同溶液的棉花,其中A、B两处的颜色变化分别为      、      ;C处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
③为防止氯气逸出造成污染,应采取的措施是                                   。
(3)当在阴极收集到气体448mL(标准状况)后停止实验,将U形管溶液倒于量筒中测得体积为400mL,则摇匀后理论上计算得溶液p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