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碘酒是指单质碘的乙醇溶液 | 
| B.“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NaClO | 
| C.浓硫酸可刻蚀石英制艺术品 | 
| D.装饰材料释放的甲醛会造成污染 |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葡萄糖的结构简式:C6H12O6 | 
| B.NaHCO3的电离:NaHCO3=Na++H++CO32- | 
C.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  | 
  
D.CO2的电子式:![]()  | 
  
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或分子是
| A.NH4+、H+、NO3-、HCO3- | B.K+ 、Al3+、SO42-、NH3·H2O | 
| C.Na+、K+、SO32-、Cl2 | D.Na+ 、CH3COO-、CO32-、OH-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酸式盐的水溶液一定显酸性 | B.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 
| C.丁达尔效应是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 | D.HClO是弱酸,但NaClO是强电解质 | 
下列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①吸收氨气制氨水 | B.②制取少量蒸馏水 | 
| C.③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 | D.④除去CO中的杂质气体CO2 |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7.8g 由Na2S和Na2O2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阴离子的数目为 0.1NA | 
| B.0.1molAlCl3完全转化为胶体,生成胶体粒子的数目0.l NA个 | 
| C.标准状况下,22.4 L乙醇中含有分子的数目为NA | 
| D.在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中,每生成0.1mol 氧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4 NA | 
SO2气体通入BaCl2无沉淀产生,但分别加入① NH3·H2O 水②氯水 ③ H2S 溶液三种溶液均有沉淀产生这些沉淀分别为
| A.BaSO4、BaSO3、S | B.S、BaSO3、BaSO4 | 
| C.BaSO3、BaSO4、S | D.BaSO3、S、BaSO4 | 
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HNO3 | B.Cl2 | C.NH4NO3 | D.SO2 | 
224mL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质量为0.32g,该气体的摩尔质量约为
| A.32g·mol-1 | B.32 | C.64g·mol-1 | D.64 | 
下列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 
   实验现象 | 
   解释 | 
  
| A | 
   KI淀粉溶液中通入Cl2,溶液变蓝 | 
   淀粉能与Cl2发生显色反应 | 
  
| B | 
   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变黄 | 
   浓硝酸见光分解,生成NO2溶于浓硝酸 | 
  
| C | 
   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 
   一定是由于该溶液中含有SO42- | 
  
| D | 
   铜片放入冷的浓硫酸中,无明显变化 | 
   铜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 | 
  
已知FeS2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关于反14CuSO4+5FeS2+12H2O==7Cu2S+5FeSO4+12H2S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氧化剂只有CuSO4 | 
| B.SO42-既不是氧化产物也不是还原产物 | 
| C.1 mol CuSO4还原了1/7mol的S | 
| D.被还原的S和被氧化的S的质量比为7∶3 |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表示正确的是
| A.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OH-+CO2 =HCO3- | 
| B.铜片跟三氯化铁溶液反应:2Fe3++3Cu =3Cu2++2Fe | 
| C.漂白粉溶液中通入少量SO2:Ca2++2ClO-+SO2+H2O =CaSO3↓+2HClO | 
| D.Fe3O4与稀HNO3反应:Fe3O4+8H+ =Fe2++2Fe3++4H2O | 
下列有关实验的做法错误的是
| A.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中的溴后,分液时,有机层应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 
| B.检验NH4+时,向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 | 
| C.用分液漏斗滴加溶液时,应打开上口的玻璃塞或将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口颈部的小孔 | 
| D.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附着在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集成滴,也不成股流下 | 
镁粉在焰火、闪光粉中是不可少的原料,工业制造镁粉的最后一步是将镁蒸气在气体中冷却,下列可作为冷却气体的是
| A.空气 | B.O2 | C.CO2 | D.H2 | 
在含有KCl和KI的混合液中,滴入足量的溴水,待反应完全后,将溶液蒸干、灼烧,最后得到的残留固体物质为
| A.KCl和KBr | B.KCl、KBr和I2 | C.KBr | D.KBr和KI | 
在标准状况下将1.92g铜粉投入一定量浓HNO3中随着铜粉的溶解,反应生成的气体颜色逐渐变浅,当铜粉完全溶解后共收集到由NO2和NO组成的混和气体1.12L,则混和气体中NO的体积为
| A.112mL | B.1008mL | C.224mL | D.448mL | 
MnO2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粗MnO2的提纯是工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将粗MnO2(含有较多的MnO2和MnCO3)样品转化为纯MnO2实验,其流程如下:
(1)第①步加稀H2SO4时,粗MnO2样品中的___________(写化学式)转化为可溶性物质。
(2)第②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第③步蒸发操作必需的仪器有铁架台(含铁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蒸发得到的固体中有NaClO3和NaOH,则一定还有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4)若粗MnO2样品的质量为12.69g,第①步反应后,经过滤得到8.7gMnO2,并收集到0.224 L CO2(标准状况下),则在第②步反应中至少需要______mol NaClO3。
A、B、C属于周期表前4周期的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B属于同一周期,C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元素。A的氧化物是沙子的主要成分,B的单质常温下为黄色粉末。
(1)C在周期表中位于___________周期____________族。
(2)在加热条件下B单质与C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的氧化物用NaOH溶液处理,使A元素变为可溶性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4)B与C形成的化合物CB2,在有水存在的条件下用氧气氧化该化合物,得到强酸性溶液和低价盐,该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及现象如下: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人药品并连接仪器:
②缓慢通人一定量的N2后,将装置D连接好(导管末端未伸人集气瓶中),再向圆底烧瓶中缓慢滴加浓盐酸,反应剧烈,产生黄绿色气体。
③一段时间后,将导管末端伸人集气瓶中收集气体。装置D中收集到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无色气体。
④反应结束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再通人一定量的N2,至装置中气体无色。
(1)装置B中的湿润的红色纸条褪色,证明A中反应有_______(填化学式)生成。若B中改放湿润的淀粉KI试纸,仅凭试纸变蓝的现象不能证明上述结论,请用离子方程式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
(2)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同学认为O2是 Na2O2被盐酸中的HCl还原所得。乙同学认为此结论不正确,他可能的理由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证明,Na2O2与干燥的HCl能反应,得到Cl2,请写出该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一般不用于实验室快速制取纯净的Cl2,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