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寒假,快乐复习30天 第25天
“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资本家开始建造工厂,安置机器,雇佣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1页)由此可见,工业革命的实质是( )
| A.生产组织形式的革命 | B.生产技术的革命 | 
| C.生产方式的革命 | D.社会关系的革命 | 
当代一历史学家指出:“人类的物质文化在过去的200年中发生的变化远甚于前5000年。”他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①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
 ②地理大发现促进新旧大陆的联系
 ③科学革命导致一系列新发明出现
 ④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 A.③④ | B.②③ |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一种“大众消费主义”。当时的“英国所独有的不是消费的欲望,而是大多数人消费的能力。……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本来只‘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造成上述消费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
| A.海外殖民掠夺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 
| B.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英国境内商品更丰富 | 
| C.追求时尚成为当时消费的主流 | 
| D.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的提高 | 
“铁路时代”的到来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进步。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运行蒸汽机车的铁路最早出现在美国 | 
| B.火车为世界市场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 
| C.19世纪早期中国掀起收回铁路利权运动 | 
| D.“一五”期间中国城市地铁开始运营 | 
“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据此,下面关于这一时期“国际分工”表现的表述最贴切的是( )
| A.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工 | 
| B.世界工业生产结构布局的分工 | 
| C.工业化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 | 
| D.资本、技术在世界范围的扩张 | 
下图是漫画《被垄断组织操控的美国参议院》,其说明(    )
 
| A.美国国家权力实行分权与制衡原则 | 
| B.垄断组织为追逐高额利润干预国家政治经济生活 | 
| C.垄断组织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需要 | 
| D.垄断组织的形成提高了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水平 | 
“1879年10月21日,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纽约的一个实验室里,亮起了一盏电灯。当这个消息传到证券交易所,煤气行业的股票应声下跌,因为人们预感到,煤气灯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电灯的时代来临了。”这则史料说明了( )
| A.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电器的发明和应用 | 
| B.煤气行业开始为新兴电力工业所淘汰 | 
| C.证券交易所操纵着美国的经济运行 | 
| D.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 | 
下面表格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项目 | 
   英 | 
   德 | 
   法 | 
   美 | 
  
|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 
   1.3 | 
   4.6 | 
   1.9 | 
   8.1 | 
  
|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 
   3 | 
   2 | 
   4 | 
   1 | 
  
|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 
   1 | 
   4 | 
   2 | 
   5 | 
  
 
 A.英法两国逐渐失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优势
 B.美德迅速崛起,对英法构成威胁
 C.英法的国际地位下降
 D.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恩格斯指出:“资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大规模的生产机构和交通机构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来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国家占有。”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 A.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 
|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出现了巨大飞跃 | 
| C.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 | 
| D.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工业生产结构 | 
第三次科技革命同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 )
| A.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 | 
| B.在各领域涌现出一批新技术成果 | 
| C.对生产力产生巨大推动力 | 
| D.奠定了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 
二战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启,初期的科技成就以军事技术为主,但随着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科技研究领域开始向社会需要转变。下面体现出这种转变的组合有:(    )
 ①原子弹——核电站
 ②火箭——“阿波罗11号”登月 
 ③电子计算机——互联网
 ④重组DNA——克隆
| A.③④ | B.①②③ | 
| C.①② | D.①②④ |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 )
| A.第三产业的产值及就业人数急剧上升 | 
|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普遍发展 | 
| C.政府加强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的投入 | 
| D.新兴工业区按人才、交通、环境等条件建设 | 
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下列活动中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新发明的有( )
| A.乘坐火车外出旅游 | B.通过电脑上网查阅资料 | 
| C.用电话与同学联系 | D.收看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 | 
“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 A.科技革命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 B.科技带来的是毁灭性后果 | 
| C.科技成果总是诞生于战争中 | D.科技具有双刃剑的作用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生产的国家,因为我们有一些独特的有利条件,我们有良好的政府,我们有丰富的煤炭,我们有精巧的机器和机械,尤其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有雄厚的资本积累。
 ——英国下院议员(1861年)
 材料二 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二战以后,为了争夺市场,各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1.组织参与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2.积极参与世界性统一市场内的竞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主导世界市场“独特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分析,“工业文明”对世界市场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两种方式中的具体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工业革命可以不要前提,但是英国例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指出:“在英国工业化之初,能够压倒潜在对手的有利条件之中,没有一个条件是绝对突出的,但是这些有利条件合在一起,却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星座。”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他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下面是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情况表。
|   | 
   1870年 | 
   1900年 | 
  
| 企业总数(个) | 
   808 | 
   669 | 
  
| 产量(吨) | 
   3 200 0000 | 
   29 500 000 | 
  
| 投资额(美元) | 
   121 000 000 | 
   590 000 000 |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是什么?英国通过哪些方式或途径获得了进行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回答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生的变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73年各国科研经费中国家投入所占比重
材料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各项技术都是知识密集、战略性、时效性、风险性强的新技术,没有大规模、多学科的有机配合和国家的统一组织、规划和投资是很难完成的。
材料四:
材料五: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各种合同组织各大学、工业公司和政府研究单位来完成科技计划、贯彻政府的科技政策。美国的科技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1)重视国防研究和基础研究。(2)重视对大学教育和研究经费的投资。(3)促进政府研究中心、工业公司与大学间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4)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人才。
材料六:苏联有关科学研究的方向、计划、经费等问题,均由国家科委协助部长会议审查、批准和发布。各部门按指令性计划完成任务。这种管理体制曾有力地保证了一些高技术项目研制成功。但它的弊端是科研与生产脱节,新技术成果难以投入生产并转化为商品。此外,靠发布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选行管理,使科研工作缺乏内在的激励机制,微观科技活动效率低下。
——《世界现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所示图片,概括第一次科技革命后世界历史发展的突出变化。
(2)据材料三、四及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二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原因及影响。
(3)据材料五、六,比较美国与苏联科研体制的不同点及其带来的影响。
(4)以上国家发展科技的经验,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何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