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寒假,快乐复习30天 第18天
1936年,假如你踏上苏联的国土,你能看到的是( )
①农民在集体农庄的田间用餐
②农民在市场里自由贸易
③书店里有新出版发行的新宪法
④苏联军民开始抗击德国法西斯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20世纪30年代一位莫斯科居民通过信件与外国友人联系时,在寄信人地址栏中书写的国名应该是( )
A.沙皇俄国 | B.苏维埃俄国 |
C.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D.俄罗斯 |
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人民面前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
A.军备落后 | B.经济凋敝 |
C.吏治腐败 | D.制度腐朽 |
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下列事件与列宁没有联系的是(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C.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D.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
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第三站选择在有“革命的城市”之称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举行,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革命的城市”,因为它是( )
A.十月革命的发生地 | B.俄罗斯的政治中心 |
C.俄罗斯的经济中心 | D.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前沿阵地 |
历史学家认为,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主要是因为他( )
A.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 |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劳动人民的政权 |
C.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
D.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一生所成就的“大事业”是( )
①领导十月革命 ②实施新经济政策 ③成立苏联 ④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③④ |
1917年,俄历2月23日是“国际三八妇女节”,首都彼得格勒受失业和饥饿威胁的工人与市民举行了大规模的集会和示威活动,提出了“打倒战争”“反对饥饿”等口号。这一天参加罢工的工人超过了12万人。随后罢工和示威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材料表明当时俄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应是( )
A.取得争霸战争胜利 | B.实现和平,发展经济 |
C.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 D.巩固政权,建成社会主义 |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 )
A.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
B.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 |
C.苏联的成立 |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
1920年,苏俄重工业产量比一战前减少87%,轻工业产量也大幅度下降,粮食产量也只有一战前的一半。因此,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 )
A.新经济政策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农业集体化 | D.社会主义工业化 |
邓小平曾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 )
A.十月革命 | B.战时共产主义 |
C.新经济政策 |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下列有关斯大林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使苏联成为强盛的工业国 ②东欧各国大都照搬这一模式
③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④极大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是( )
A.都是为了摆脱经济大危机 | B.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C.都维护了工农联盟 | D.都有利于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虽然身躯伟岸是“理想领袖”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现实生活却要复杂得多。罗斯福是“轮椅上的总统”;列宁的身高只有1.64米;而邓小平却只有1.524米。就是这些身材上“矮小”的人,却都以巨人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下面哪些叙述符合他们的“巨人形象”( )
①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从此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罗斯福的“新政”使美国从经济大萧条中走出
④罗斯福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斗争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⑤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逐步走向富强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③④⑤ |
C.①②③⑤ | D.②③④⑤ |
前苏联有一个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反映的是( )
A.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
B.个人崇拜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
C.新经济政策恢复自由贸易的后果 |
D.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 |
融入情景,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写下了这句名言,把人类的解放事业寄托于无产阶级身上。
材料二: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的意义的时候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的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论俄国革命》
材料三: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回答:无产阶级所要完成的“人类解放事业”是什么?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和20世纪初的俄国为完成这一伟大事业所做的具体实践是什么?
(2) 据材料二回答:列宁所说的“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什么?
(3)如何看待材料三的观点? 请用事实证明你的观点。
中国、苏俄(苏联)两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
探究一:对两国革命道路的探究(填空)
苏联____________武装起义的爆发,开辟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而中国_________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探究二:以两国建设道路的探索为研究对象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请回答:
(1)材料中“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是指实施了什么政策?
(2)“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什么?
(3)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年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我们成功仿效了苏联的很多做法,但也有自己的创新,同时也出现过严重失误。请就“成功仿效”、“创新”和“失误”各举一例。
感悟:比较两国探索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你得到的最大启迪是什么?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请结合有关史实回答: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
(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结果或影响如何?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