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寒假,快乐复习30天 第24天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 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 |
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防治害虫应在c点开始 |
C.若此图表示草履虫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
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开始一定呈“J”型增长 |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
B.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 |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 |
C.群落经过演替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
D.群落演替导致生物种类的不断改变 |
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
B.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 |
C.要合理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种群密度控制在D点 |
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 |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B.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 |
C.种群和群落均有各自的空间特征 |
D.人类活动往往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
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的是裸岩上的初生演替 |
B.乙可表示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完全相同 |
D.若条件适宜,乙群落可演替成森林 |
如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
B.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 |
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 |
D.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
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稳定型的种群个体数量在近期内保持不变 |
B.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
C.植物群落的水平分布与地形无关 |
D.人类活动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
A.群落甲 | B.群落乙 |
C.群落丙 | D.群落丙 |
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及迁出率
A.①③⑤ | B.②④ | C.②④⑤ | D.③⑤ |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砍伐森林与封山育林都会发生群落演替 |
B.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会演替为树林 |
C.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初生演替 |
D.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
如图中甲、乙、丙三幅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幅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
C.捕食、互利共生、竞争 |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
我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垂直带 |
Ⅰ |
Ⅱ |
Ⅲ |
Ⅳ |
Ⅴ |
Ⅵ |
海拔 |
<1000 |
1000~2000 |
2000~2500 |
2500~3000 |
3000~3500 |
>3500 |
植被类型 |
热带季雨林 |
常绿阔叶林 |
常绿落叶混交林 |
针阔混交林 |
针叶林 |
高寒灌丛草甸 |
蝶类种类 |
349 |
452 |
201 |
136 |
125 |
100 |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年龄组成( )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
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
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 |
B.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
C.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
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
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问题。
(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B.;C.;D.。
(2)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 。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 。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
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做 。上图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
(2)东部群落在空间结构上具有 结构。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可能是 ;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4)上图3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开始于第 年,第20~30间种群的增长率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