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期,“官守学习,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周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到“周室东迁,庠序(地方学校)废坠,春秋二百四十年,诸侯学校之制见于经传者,亦只鲁僖公之立沣宫(古代的国家高等学校),郑子产不毁乡校二事,外此诸国,几未闻其有一二学校。”“天之失宫,学在四夷。”(《吕氏春秋·离谓》)记载邓析著有《竹刑》,他“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褚袴(短裤)。民之献衣褚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论衡·讲瑞》说:“少正卯在鲁(聚徒讲学),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
 ——据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整理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变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张之洞的《劝学篇》、梁启超的《新民说》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相继发表的晚清具有代表性的有关教育的名著。以下(表1、表2)分别是两本书的部分目录及简介列表:
 (表1)
|   | 
   劝学篇·序 | 
   外篇 | 
   游学第二 | 
   农工商学第九 | 
  
| 内 篇  | 
   同心第一(明保国保种保教) | 
   设学第三 | 
   兵学第十 | 
  |
| 教忠第二(陈述本朝德泽深厚) | 
  ||||
| 明纲第三 | 
   学制第四 | 
   矿学第十一 | 
  ||
| 知类第四(闵神明之胄裔) | 
   广译第五 | 
   铁路第十二 | 
  ||
| 宗经第五 | 
   阅报第六 | 
   会通第十三 | 
  ||
| 正权第六(辩上下定民志斥民权) | 
   变法第七 | 
     | 
  ||
| 守约第八 | 
   变科举第八 | 
     | 
  
(表2)
| 第一节 | 
   叙论 | 
   第十一节 | 
   论进步 | 
  
| 第二节 | 
   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 
   第十二节 | 
   论自尊 | 
  
| 第三节 | 
   释新民之义 | 
   第十三节 | 
   论合群 | 
  
| 第四节 | 
   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其法之所宜 | 
   第十四节 | 
   论生利分利 | 
  
| 第五节 | 
   论公德 | 
   第十五节 | 
   论毅力 | 
  
| 第六节 | 
   论国家思想 | 
   第十六节 | 
   论义务思想 | 
  
| 第七节 | 
   论进取冒险 | 
   第十七节 | 
   论尚武 | 
  
| 第八节 | 
   论权利思想 | 
   第十八节 | 
   论私德 | 
  
| 第九节 | 
   论自由 | 
   第十九节 | 
   论民气 | 
  
| 第十节 | 
   论自治 | 
   第二十节 | 
   论政治能力 | 
  
(2)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指出两本著作所反映的基本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梁启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点。
 材料三: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我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目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1989年5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教育工作会议的意义。比较材料二,说明材料三中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