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近代中国各年进口商品分类比重(%)
| 年份 | 
   生产资料 | 
   消费资料 | 
  |||
| 机器及 大工具  | 
   原料 | 
   建筑用 品等  | 
   消费品 原料  | 
   直接消费 资料  | 
  |
| 1893 | 
   6 | 
   — | 
   8 | 
   10 | 
   76 | 
  
| 1910 | 
   5 | 
   1 | 
   10 | 
   10 | 
   64 | 
  
| 1920 | 
   2 | 
   2 | 
   21 | 
   19 | 
   56 | 
  
| 1930 | 
   7 | 
   9 | 
   23 | 
   13 | 
   58 | 
  
| 1936 | 
   1 | 
   7 | 
   36 | 
   10 | 
   45 | 
  
近代中国各年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 年份 | 
   原料 | 
   半制品 | 
   制成品 | 
  ||||
| 农产品 | 
   矿产品 (手工)  | 
   矿产品 (机采)  | 
   手工 | 
   机器 | 
   手工 | 
   机器 | 
  |
| 1893 | 
   16 | 
   — | 
   — | 
   24 | 
   1 | 
   54 | 
   5 | 
  
| 1910 | 
   31 | 
   2 | 
   5 | 
   11 | 
   19 | 
   23 | 
   9 | 
  
| 1920 | 
   34 | 
   9 | 
   8 | 
   2 | 
   13 | 
   32 | 
   2 | 
  
| 1930 | 
   41 | 
   2 | 
   4 | 
   5 | 
   12 | 
   21 | 
   5 | 
  
| 1936 | 
   41 | 
   6 | 
   6 | 
   7 | 
   6 | 
   34 | 
   1 |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 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正常的商品交易是不可能直接依靠暴力来强制进行的。进口商品比在国内生产相同产品所花费的成本便宜,或者国内不能生产相同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对于中国并非弊大于利之举。在进口贸易中,西方的工业产品、生产技术以及与此俱来的管理知识、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是以往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外族入侵所无法比拟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进步。中外经济的交往,尤其是对外贸易提供了国与国之间、生产方式与生产方式之间横向比较的机会,也提供了争取近代化的有力手段。——摘自《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别归纳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比重发生变化的原因。(17分)
(2)根据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9分)
推荐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