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阅读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1)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大工业”是推动世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②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③当今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依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
④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 A. |
①③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②④ |
(2)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经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列宁指出,“现在已经不是小企业同大企业、技术落后的企业同技术先进的企业进行竞争。现在已经是垄断者在扼杀那些不屈服于垄断、不屈服于垄断的压迫和摆布的企业了。”说法正确的是( )
①垄断资本主义以通过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为根本目的
②扼杀竞争对手以巩固垄断地位,是垄断资本追逐高额利润的重要手段
③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并未改变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趋势
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的是大垄断企业的利益,而非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 A. |
①③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②④ |
(3)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联合国成立80周年。80年来,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各种挑战和风险不断涌现。今天,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团结还是分裂、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十字路口。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 )
①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规则和机制是国家间冲突的根源
②国际形势越是变乱交织,越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③要团结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④发展是和平的基础,只有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才能根除分裂与对抗
| A. |
①②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③④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浏览:7
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国务院在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这些举措有加有减(见下表),“加”的暖心,“减”的舒心。这体现了政府( )

①“加”着眼于为人民谋幸福,增加民生等领域政策供给
②“减”旨在依据权责法定的原则,减少不当履职行为
③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④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 A. |
①③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②④ |
(2)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下图展示了2024年这三类创新型企业“金字塔”式发展现状。由此可知( )

①梯度培育源于创新型企业成长阶段的递进性
②创新型企业均需制定“独角兽”的经营战略
③创新型企业发展有赖于要素优势互补和有序竞争
④“金字塔”反映了创新型企业市场准入的差异性
| A. |
①③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②④ |
(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快数字、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谷子(Goods)经济”是指围绕热门动漫、游戏等衍生出的新型消费业态,涉及海报、徽章、手办等周边商品。下表展示了我国“谷子经济”的发展历程。由此可知( )

①“谷子”的价格由其迭代速度决定
②“谷子经济”能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
③数字文化创新推动“谷子”品类的扩容与迭代
④满足情绪价值需要的“谷子”消费是非理性的
| A. |
①③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②④ |
(4)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下图描述了2012~2024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与城乡收入比的变化。数字经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传导路径是( )

注:城乡收入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①降低城乡收入比
②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率
③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
④推动城乡间生产要素双向流动
| A. |
②→④→③→① |
B. |
②→③→④→① |
C. |
④→③→②→① |
D. |
④→②→③→①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浏览:6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形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1)依托人大代表家站点这一履职平台,多地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立情况详实的“民生题库”;组织政府部门负责人走进家站点汇报相关工作、解读最新政策、听取人大代表和群众的建议和要求。由此可知( )
①人大代表家站点是保障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专门机构
②政府保持与人大代表密切联系,提升自身工作的实效性
③人大代表保持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提升自身履职的针对性
④政府部门负责人走进人大代表家站点,推进执法程序规范化
| A. |
①②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③④ |
(2)某市政协创新打造“百姓提案”工作机制(见下图)。该做法( )

①体现了政协扎根于民、问计于民、履职为民的人民底色
②赋予人民群众政协提案权,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③扩大了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政治素质
④表明“百姓提案”转化为政协提案才能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
| A. |
①③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②④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浏览:5
人类对机器人的想象和探索历史悠久。阅读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列子》记载:周穆王曾遇奇人偃师,其所造人偶形似常人,能随人操纵而俯仰走跑,合律而歌,应节而舞,“千变万化,惟意所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首次造出能完成简单动作的人形机械。20世纪以来,国外先后造出能双足行走、有面部表情的人形机器人。2024年,中国造出全球首台运动性能卓越的电驱动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1)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列子》的记载表明,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机器人文化的萌芽
②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人对人偶的设想和制造不具现实基础
③“惟意所适”夸大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犯了唯意志主义错误
④无论是对人偶的设想还是制造,都体现了古人的探索创新精神
| A. |
①③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②④ |
(2)关于机器人研制,说法正确的是( )
①依照人类形象研制机器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
②人类的生产实践推动机器人从观念性存在变为现实性存在
③从人偶到人形机器人的跃升历程,说明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④在机器人的研制历程中,中华民族贡献了重要的智慧力量
|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④ |
D. |
③④ |
(3)20世纪40年代,美国作家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学三定律”:(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或坐视人受到伤害;(2)除非违背第一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的命令;(3)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条件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80年代,他又补充“机器人学第零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的整体利益,或坐视人类整体利益受到伤害。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人和机器人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②“机器人学三定律”的提出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③“机器人学第零定律”的补充,启示机器人研发要不断完善价值取向
④机器人研发与应用的实践,不断深化着人们对人与机器人关系的认知
|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④ |
D. |
③④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浏览:6
人类最终会否被人工智能取代?阅读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有人以DeepSeek的口吻,答曰:想象你站在敦煌莫高窟的洞穴中,对着墙壁深深呐喊。墙壁会将你的喊声折射成绵延回音,甚至因洞窟结构而产生奇妙的混音效果。但墙壁本身并不理解:你喊的是诗句还是俚语,声波承载的是喜悦还是悲伤。我的“强大”不过是人类文明千年积沙成塔的“回声”,而你才是那个赋予“回声”意义的朝圣者。
(1)关于“回声”,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回声”表明人工智能不仅能智慧处理人类信息,还能真实反映客观现实
②“回声”之奇妙,既说明人工智能自主意识的强大,亦说明人类智慧的伟大
③“赋予‘回声’意义”体现人类活动的社会性,凸显人类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④“千年积沙成塔的‘回声’”,表明人工智能是人类文明长期累积的智慧结晶
| A. |
①②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③④ |
(2)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①对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担忧,体现了提问者的超前思维
②对“人类最终会否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回答,主要运用了抽象思维
③回答者将人工智能的“强大”类比为人类文明千年积沙成塔的“回声”
④运用演绎推理可知:没有人类文明的伟大,就没有人工智能的“强大”
| A. |
①②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③④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浏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