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宏宇学校
  首页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 编号:154168
  • 题量:16
  • 年级:九年级
  • 类型:中考试卷
  • 地区:湖南
  • 更新:2021-02-10
  • 浏览:147
2020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1、

补全下列名句空缺部分。

(1)先天下之忧而忧,  。(范仲淹《岳阳楼记》)

(2)  ,匹夫不可夺志。 (《论语》)

(3)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4)  ,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5)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

(6)  ,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7)抗疫尚未取得最后胜利,援鄂医护人员思念亲人却仍坚守一线不能回家,正如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8)与李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着相同气概的诗句有  ,西北望,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题型:42
  • 难度:中等
  • 浏览:87
2、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两首诗在题材上都属于  诗,“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2)结合以上两首诗,试分析杜牧在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 题型:0
  • 难度:中等
  • 浏览:78
3、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任末 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 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 ,削荆 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 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 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⑥悦:敬佩。

(1)解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白玉之环   

②媵人持 沃灌   

③同舍生皆 绮绣   

④常以净衣   

(2)下列各组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盖余 勤且艰若此

行尸走肉

B.计日

记其事

C. 遇其叱咄

依林之下

D. 又请焉

何以成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4)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A.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皆以美于徐公。

(5)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序"和"记"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甲文的"序"重在赠言,乙文的"记"旨在劝谏。

B.甲文详细记叙、生动描写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奔走之苦,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专心治学;乙文简要概述,细致描写了任末求学不易、条件之艰,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C.甲文叙议结合,以叙为主,对比鲜明,很有说服力;乙文叙描相融,注重细节,言辞恳切,极富感染力。

D.甲文语言朴实,字字辛酸,但并未嗟叹,认为学之成就不在于环境优越,而在于主观努力;乙文语句凝练,情真意切,却伤感失落,觉得条件艰苦,终将影响求学与成功。

(6)结合甲乙选文内容,请你谈谈自己获得了哪些启示。

  • 题型:45
  • 难度:中等
  • 浏览:132
4、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材料二: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材料三:4月24日,以岭药业发布公告称,近日,以岭药业收到厄瓜多尔卫生部核准签发的“天然药物”注册批文,批准公司药品连花清瘟胶囊符合厄瓜多尔天然药物标准注册。目前,除厄瓜多尔外,连花温瘟胶囊已在巴西、印度尼西亚、加拿大、莫桑比克、罗马尼亚、泰国等地分别以“‘中成药’药品”“植物药天然健康产品”“食品补充剂”“现代植物药”等身份注册获得上市许可。中药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材料四:中药的伟大之处,有相当一部分在于其平凡。西药是受过高级医疗教育者的专属,它们复杂的药性只有医生敢调遣。但在中国:有哪位老母亲没给受凉的孙子煮过生姜水呢?又有多少不识字的母亲,没用“烫海带腌白糖”治疗过孩子的咽痛?“性温、益气补血”的黑米,“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的茶,从广义上说都是中药的一部分,它们充满着平凡的气息。中药不仅用来治病,更融入柴米油盐的生活中。

除普遍性不同以外,西药与中药的另一种差异在于治疗角度。西药多用于治疗外来疾病的侵入,中药却更注重人体内部的调理。比起西药的消灭病症,中药更倾向于增强免疫机能,使人体自行祛病、寒热平衡。

(摘自《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9期)

(1)以上四则材料围绕的是一个共同的主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结合材料二,说说中药走向国际的有利条件。

(3)材料四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材料四“西药多用于治疗外来疾病的侵入”一句中的“多”能否换成“都”,为什么?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浏览:128
5、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从经典诗词中汲取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

①“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些经典诗词章句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缕缕暖意,还有磅礴的精神力量。

②今天,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可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

③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重要前提。毛泽东同志写长征,开篇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唐朝李白《行路难》说得好:“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骆宾王在《西京守岁》中写道:“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从未被压垮,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拥有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④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精神动力。从中华经典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比如写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看似柔弱的小草、竹子竟也刚毅坚卓,傲然不屈,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诗句,体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越是艰苦卓绝,越是挺身向前,不战胜敌人决不罢休。

⑤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战的情感依托,“岂日无衣?与子同袍”“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诗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也写出了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牵挂与不舍、关爱与祝福。这些诗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⑥积极的精神、乐观的心态、从容的气度,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心理基石。疫情病痛固然可怕,恐惧绝望却要不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恐慌焦虑于事无补,从容淡定方能进退有据。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经典诗词告诉我们: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活,待到雪化时”;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越是在急难险重之时,越是要努力保持“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的恬淡心境,我们不仅要战胜病毒,更要成为身心健康的胜利者。只有这样,才能在“回首向来萧瑟处”时,感受到“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欣喜;才能无比欣慰地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5日,有删节)

(1)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2)请疏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3)文章第⑥段“只有这样,才能在‘回首向来萧瑟处’时,感受到‘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欣喜”中的“这样”指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4)文中说:“经典诗词章句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缕缕暖意,还有磅礴的精神力量。”你对这个观点持什么态度,说说你的理由。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浏览:130
登录以后就可以查看全部内容啦